中华凤头燕鸥是极危物种,其活动一定程度上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为让韭山列岛成为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繁殖地,丁鹏等人扛起了招引、观测和保护的重任。
天边泛起鱼肚白,海面波光粼粼。一早,记者随丁鹏从浙江象山龙洞码头登船,目的地是20公里外的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些年,中华凤头燕鸥招引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白嘴端凤头燕鸥、小凤头燕鸥等其他鸟类也会跟着过来。如今,保护区里已有154种鸟类。”丁鹏说。今年31岁的他是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也是中华凤头燕鸥招引工作的主要执行人之一。
“尽量不破坏岛上的原生态”
韭山列岛的中铁墩屿上,有成群的中华凤头燕鸥,那里的监测与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得初具规模。
一年里绝大多数的时间漂在海上,丁鹏是名副其实的“海漂”。岛上,中华凤头燕鸥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里植被繁茂,礁石遍布。为了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尽量不破坏海岛的原始风貌,除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于生活、观测的活动板房,岛上没有太多的建筑。
“路是多年来踩出来的,尽量不破坏岛上的原生态,也能把钱更多地用在栖息地改造上。”丁鹏指着脚下的路说。
中华凤头燕鸥习惯在裸岩上繁殖。丁鹏等工作人员将地势改造为梯田状,形成平坦地块,并铺设地毯、碎石子,定期除草,人工筑巢,为燕鸥群营造出安全舒适的栖息场所。
丁鹏介绍,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招引和恢复项目启动以来,保护区已成功孵化出至少90只中华凤头燕鸥,占世界各繁殖地总量的60%—70%,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华凤头燕鸥孵化繁殖基地。
现在,保护区在中铁墩屿上设置有3个观鸟木屋和2个监控点,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
“要让燕鸥在更多的地方生活”
中华凤头燕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们的捕食成功率、食物丰富度、繁殖成功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洋表层鱼类种群的繁殖情况,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
中华凤头燕鸥原在我国东部沿海岛屿繁殖,越冬时飞往南太平洋地区。1937年,曾有人在青岛海域的沫官岛发现21只中华凤头燕鸥。此后几十年,没有人再在我国海域发现过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2000年,中华凤头燕鸥现身福建。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又在浙江韭山列岛附近的将军帽岛发现其踪迹。2007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在将军帽岛弃巢,标志着自然繁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