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是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工夫茶、潮州木雕、老民居……既沉淀着古城的深厚历史,又展现了古城的活力与魅力。
如今,古城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举,绵延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登上广东潮州古城城墙,韩江、韩山立于左,古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骑楼老城立于右,“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格局依然如故,绵延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市考察时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有很多宝,潮绣、木雕、潮剧、工夫茶、潮州菜等,都很有特色,弥足珍贵,实属难得。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传承非遗手艺,留住文化底蕴
牌坊街是潮州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23座古牌坊串联起51条古街巷。清晨沿牌坊街漫步,小吃小铺还未开门,各家各户的茶具已支起,单枞飘香。
“潮州工夫茶,是茶又不是茶。”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谢鸿洲觉得,无论是否身处家乡,工夫茶都是潮州人心中的乡愁。人们一天的生活,千年古城的滋味,都从一泡茶开始。
“特别喜欢古城的细节,看得出每一处都是精心打造,逐渐将旅客引向内街小巷。”来自佛山的游客张丽娜说,她也想和当地人一样,摆上茶具,一坐一下午,细细品味这座古城。
潮州木雕第四代传人郭奕辉的工作台上,就考究地摆放着一整套工夫茶具。今年22岁的他,从17岁起跟随父亲、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郭少俊学习木雕技艺,是潮州木雕最年轻的传承人。
“学习木雕太苦太累,我一开始并不感兴趣。”郭奕辉说,但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明白这份坚持是一种责任和传承,正如父亲所说:“木雕工艺不能从年轻人这里流失了。”
把手艺传下去,也是潮州木雕传承人金子松的希望。今年65岁的他从事木雕创作已47年,近年来培养出2名省级传承人,同时还在学校开班,为非遗传承奠定基础。
“目前潮州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非遗项目38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2人,省级传承人77人。”潮州市文广旅体局局长伍茸介绍,近年来,潮州重点解决资金、场地问题,计划让古城成为非遗的集中展示地,留住古城的“根”。
保护文物古迹,展现多样风貌
古城中心地带的唐伯元故居,是集展示潮州历代先贤事迹及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也是潮州市“百家修百厝(祠)”工作启动以来,第一例由民间筹集资金捐建的古宅修复工程。
潮州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是广东省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如何将珍贵的文物古迹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潮州启动了“百家修百厝(祠)”工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有效尝试。首期启动了15处文物点的修缮工作,已完成海阳县儒学宫大成门和大成殿、下东平黄宅等修缮工程,并向公众开放。
“在‘百家修百厝(祠)’的影响下,市民掀起自发修葺自家祖屋、祠堂的热潮。”伍茸介绍,修缮后的老屋或自用,或交由所在地办事处作为文化活动场所使用。目前潮州聚集了约60家民间非遗文化展馆和博物馆,明年将达百家,多是民间修缮老屋活化利用的成果。
向北步行到忠节坊,道路拓宽,墙面刷白,这座经受几百年风雨冲刷的古牌坊经过“微更新”,如今有了全新面貌。这里还专门搭设了一个戏台,木质棚顶四周装上了专业的舞台灯光,不定时举办文艺表演,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