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和农药都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科学施用这些农业投入品,不仅能提升农业效益,也能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记者在黑龙江、贵州、安徽、北京等地采访发现,从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到技术模式的集成,再到推广机制的完善,各地正持续发力节肥节药。
土地节肥节药,地力不断提升,绿色生产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年过五旬的刘春生,最近总是去村里保护区的试验田转悠,“过去地里梆梆硬,现在用脚一掀,地里都能起垄了,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我这心里高兴啊!”
刘春生是黑龙江海伦市前进镇东兴村农民,2012年,他带领村民成立了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守着黑土,大水大肥侍弄,可刘春生发现,记忆中“富得流油”的黑土地,渐渐变得灰蒙蒙,部分土壤还出现了板结。
转机出现在2018年。海伦市成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合作社2000亩地成了试验田:大豆、玉米轮作,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增施有机肥。去年,合作社大豆亩均增产22公斤,玉米亩均增产50公斤,种粮收入增加超过5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负责人介绍,全省列入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的20个县(市、区、农场),目前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试点前提高了3.6%,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4个等级。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防治病虫害主要靠农药,但要科学施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何萍说,目前农业生产施用氮肥、磷肥总体过量,一些产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尤为突出。原因是过去一些农民习惯“大水冲肥”等施肥方法,不仅无法继续增加产量,而且农药残留进入环境,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影响。
“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必须坚持农业绿色发展这一主基调。”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2015年以来,各地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大促进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贵州黎平县高屯镇绞便村天益家庭农场,刚完成500多亩茶园的冬季管护,茶园里桂花、白玉兰、杨梅等4万多棵树间种,形成了生态复合立体种植模式。“茶叶要想卖出好价钱,品控特别重要。形成生物链,减少病虫害,有助于提高茶叶品质。”农场负责人欧帮美说,为了生产出好茶,茶园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杜绝草甘膦等化学农药,配置太阳能杀虫灯、害虫性信息素诱捕器,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今年的明前茶,一斤多卖了50元!”
放眼全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已连续3年负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绿色兴农正成为现代农业主旋律。
推广新技术新模式,让作物吃上“营养套餐”,缺啥补啥不浪费
在安徽南陵县,绿肥作物紫云英与水稻轮作已经推广多年。每年开春,农民将成熟的紫云英翻耕压底,既能改善土壤环境,又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
籍山镇稻农程太平发现,自家田里的水稻长势不均:挨着出水口的水稻颗粒饱满,位于高处的稻子却收成不佳,“看来,光有压底绿肥还不够,肥料施在土壤表层,雨水一来,就被冲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