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1977年问世的家族长篇小说,描述了克里特家族从1915年到1969年之间的兴衰,描述了主人公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向读者展现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旖旎自然风光,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作品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诸如,父亲帕迪,母亲菲,继子弗兰克,儿子鲍勃,杰克,休吉,斯图尔特等,女儿梅吉,姑妈玛丽,神父拉尔夫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聚焦了太多的研究人员及评论家的目光。
有人研究梅吉和拉尔夫神父的爱情与禁锢,有人研究克里夫家族三代女人的变化,有人研究拉尔夫神父的爱情并把它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神职人员的爱情相比较,有人将梅吉和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做对比研究,可是鲜有人解读过这部小说中弥漫着的俄狄浦斯情结。
一、俄狄浦斯情结
希腊神话中,拉伊俄斯年少时诱拐珀罗普斯的儿子,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导致其死亡。珀罗普斯认为拉伊俄斯是杀害儿子的凶手,遂对他下了诅咒——拉伊俄斯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后来拉伊俄斯成为了忒拜国王,和妻子伊俄卡斯忒生下了儿子俄狄浦斯,但他一直惧怕珀罗普斯的诅咒,把新生儿扔到了荒山中,使其自然死亡,但是这个孩子被一牧羊人救下。之后被邻国的国王和王后收养,但是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虽不是亲生,但为了避免神谕成真,他毅然离开。在走向忒拜城的路途中,他和拉伊俄斯狭路相逢,拉伊俄斯粗暴的命令俄狄浦斯让路,俄狄浦斯和拉伊俄斯打斗起来,并将拉伊俄斯杀死,也就是杀死了他的亲生父亲。俄狄浦斯进城后,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动物是什么,这个谜语是希腊女神为惩罚拉伊俄斯害死了克律西波斯,若忒拜城中无人猜出此谜,斯芬克斯便吞食城中人民。因俄狄浦斯解开了此谜语,收到城中人民的爱戴,并被推崇为忒拜国的国王,和原王后也就是他的亲生母亲俄伊卡斯忒成婚,并生下两儿两女。至此,俄狄浦斯还不知道他已犯下重罪——弑父娶母,之后被施以瘟疫和饥饿的惩治,俄狄浦斯得到了先知的启示,得知了自己是拉伊俄斯的儿子,已应验了弑父娶母的诅咒。结果,母亲俄伊卡斯忒自尽,俄狄浦斯戳瞎了自己的双眼漂泊四方。
这个希腊故事以悲剧结束,甚至可以说这是希腊文学界中悲剧的顶峰,文学界俄狄浦斯情结是悲剧,现实生活中俄狄浦斯情结更是悲剧。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情感的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①。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对母亲的一种性欲望和对父亲的憎恶,即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也是女孩对父亲的一种性欲望和对母亲的憎恶,即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但通常情况下特指男孩的恋母情结。本文中恋母情结包含以下两方面。
1. 俄狄浦斯情结指男孩对母亲的深深的依恋。心理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过恋母的时期,从三岁到五岁达到俄狄浦斯情结的最高峰,之后,俄狄浦斯情结进入潜伏期。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俄狄浦斯情结又复苏,大多数孩子能通过选择其他对象压抑俄狄浦斯情结,即将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家庭以外的异性个体身上,而少部分人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无法成功的完成这一转变,并将对母亲的依恋数倍的放大。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于即将出生的弟弟或妹妹是一种敌对的心理,但是随着儿童逐渐意识到和自己的母亲生下孩子的可能性是不能实现的,儿童会将这种依恋逐渐转移到家里妹妹身上,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家里的哥哥们争着讨唯一妹妹的欢心②。虽说每一个成年男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转变,但结果并不理想。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男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影响,因为没能顺利的度过这一转变,便会有一种“婴儿期精神病”,这样的“疾病”对他后来正常的去和他人交往,恋爱,结婚都有致命的影响,因为他“不具备应有的能力”去做这些。
2. 俄狄浦斯情结指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依恋。处于儿童期以前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悉心照料,母亲对孩子接近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照顾和关爱,对孩子会形成深深的依恋,犹如孩子未出生前和自己一体的感觉。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儿子成人后,母亲对儿子还是像以前一样,从爱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在该放手的时候,死死抓住儿子,不肯松手,这对孩子来讲犹如一双摁住他脖子让他无法顺畅呼吸的手,让他无法正常生活,恋爱和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