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中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愈发凸显其旅游经济价值与文化传播价值,国际受众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旅游景区有以下五种类型,即文化古迹类、风景名胜类、自然风光类、红色旅游类以及生态旅游类。我国的敦煌莫高窟、兵马俑、少林寺、长城、故宫博物馆等人文历史景观文明遐迩,风景名胜如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五岳风光等数不胜数。全球化语境下,景区旅游文本的英译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是为来华旅游的国际受众提供语言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通过国际受众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方法。旅游文本的英译质量关涉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旅游文本包括旅游景区的景点简介、宣传广告、警示与导航标牌、官网介绍等。主要作用有二: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从实践效果的角度看,由于旅游景区管理各地为政,地方行政化管理不了解翻译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认为只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认为只要学过英语的人就可以胜任翻译工作,随意指派翻译任务,导致景区旅游文本的错译、误译等随处可见,无法传递文本原有的语用信息,实现文化有效传播功能,甚至无法实现为受众提供语言服务的实际功能。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看,不少学者提出旅游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翻译策略,如西方学者纽马克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提出了“accessibility translation”,也称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我国学者吕和发教授提出公示语翻译的“约定俗成”。丁恒奇教授提出了“模仿—借用—创新”的旅游宣传文本翻译模式。杨清平提出了“目的指导下的功能原则和规范原则”等。以上国内外学者都因原语文本的应用性而更多地关注译语文本交际功能。本文聚焦受众关照,案例分析风景名胜类及文化古迹类旅游景区文本,探究文本类型及目的论指导下景区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及其效果,实现旅游文本英译的最大交际值。
1. 文本类型及语言特征
1.1文本类型
文本的语言特征因文本类型差异而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号召型文本。文本类型决定其特有的功能、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如下表所示。
类型 |
功能 |
语言特征 |
翻译策略 |
表达型(Expressive) |
表达感情、强调作者 |
美学特点 |
语义翻译 |
信息(Information ) |
传递事实、信息、知识 |
文字简朴、逻辑性强 |
交际翻译 |
号召型(Vocative) |
感受读者、引诱回应 |
修辞关照、靠近译语 |
交际翻译、阐释而不复制 |
表达型文本通常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念,其目的是传递作者情绪,其语言具有美学特点,因此字、词、句都带有浓厚的个人写作风格。此类文本强调原作者的权威,读者的体验感被弱化。在翻译表达型文本为主的文体时,要遵循“作者第一”的原则,以原作者为核心,既要忠实原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又要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风格1。让读者靠近原语作者,尽可能实现原语文本的语用价值、语里意义及语表形式三结合。
信息型文本准确传达信息和客观反映事实,其核心为内容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表述形式则是次要的。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应遵循“真实性第一”的原则2。译者应以读者的语言水平为标准,力求译文通顺易懂,同时真实地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内容,以求读者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原语信息。
号召型文本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核心是“促使读者去行动、思考或感受,即按照文本预期的意图做出反应”3。语言呼唤的对象是读者,其受众不是个人,而是读者群。号召型文本包括宣传、广告、通俗小说(包括侦探小说、冒险小说、科幻小说等)等。在翻译这类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遵循“读者优先”的原则,考虑靠近读者的译语表达方式,实现文本英译的最大交际值。
1.2景区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景区旅游文本起到解说和宣传的作用,根据上文内容所述,可以看出其文本偏向于信息性和号召型相结合的文本类型,确定文本类型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翻译。但任何文本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大多数文本可能具有上述两种或者全部功能;具体文本应考虑其具体语境,运用特定的翻译方法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科学化翻译。纽马克指出,一种类型的文本可能同时具有两种或三种语言功能,其中某种功能起核心作用。译者应视文本的具体目的,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健康管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