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的受众关照和目的性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2.1 翻译目的论原则
德国学者,功能翻译理论创始人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基于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该理论遵循四大翻译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以及忠实原则。具体来说,目的原则(skopos rule)就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其中,目的原则是其最高原则及第一原则。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首先考虑目标语受众对所传递的原文本语用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翻译归根结底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服务的,翻译目的决定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但服务项目也有类别,翻译活动则需要判断是以传播原语文化为主要目的还是在译语文化语境下表达原语语言服务信息为宗旨。文化传播目的是为了将原语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扩散,它关注原语文化元素的本土性,而语言服务信息传递是以帮助译语读者解决原语信息真实传递过程中的语言障碍为主要目的。因此,文化传播旨在扩散文化,语言服务信息传递则是向受众提供语言服务的活动。目的论聚焦受众,关注交际效果,使受众获得更好的译文体验感。
2.2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英译及国际受众需求
目的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或“以目标语言为导向”,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过程及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的目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景区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来华旅游的国际受众的需求:一是准确了解语言服务信息,如旅游导航、公示提示语等信息,二是想要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因而,景区旅游文本的英译应当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强化语言服务功能,服务国际受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景区旅游文本的翻译属于语用翻译。语用翻译具有等效翻译的观念,强调译语文本在语用意义上与原语文本的一致和对等。景区旅游文本英译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介绍和宣传景区旅游自然风光及人文历史,增强国际受众的文化体验感,通过国际受众对外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其二,为受众提供优质语言服务,增强国际受众对景区的了解和文本英译的接受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其三,优化景区语言生态环境,提升旅游景区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景区旅游文本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是实现目的语受众产生与原语受众相同的理解和回应。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游客易于理解原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内涵,但文化差异却会导致国际受众对英译文本的理解障碍。
1. 旅游文本英译与受众关照
景区旅游文本承载着介绍我国人文自然景观和传播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其翻译质量对旅游文化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的思维活动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包含原语理解、语际变化及译语表达三个环节。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单语思维活动,更是双语交互、互渗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导致汉英语言表达和文化负载方式完全不同。因此用汉语旅游文本的受众关照方式对待来华旅游的国际受众必然会导致受众关照缺失。
3.1 英汉旅游文本的受众关照
英汉旅游文本指中西旅游景区原语旅游文本。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线性思维,其语言表达特点为写实、客观,富有逻辑思维。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结构性思维,其语言表达特点为铺垫、主观,富有感性认知。中西旅游景观介绍文本的表达风格也不例外。以下分别列举中国黄山云海与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的介绍语,对比中西文化差异。
例1 原文:远近山峦,在云海中出没无常,犹如大海中的无数岛屿,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云海之上,天宇旷然,蔚蓝一色。山风乍起,云海内云潮翻涌,巨浪排空,呼啸奔腾,与松涛、溪声、泉鸣交相应和。刹时风平浪静,白云茫茫,波平如镜,一铺万顷,人立峰尖,如同驾舟遨游于海天。
健康管理杂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