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建筑工程的逐渐增多,创伤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足踝部皮肤软组织覆盖薄弱,且接近地面作用于足踝部的外伤暴力无法得到缓冲,易发生骨折。足踝部较髋、膝关节承载人体更大的负重,骨折后影响正常的站立及行走,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创伤后局部血管破裂及机体的炎症反应,释放炎性因子,引起静脉通透性增加,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等从静脉渗出,导致肢体肿胀。足踝部骨折局部肿胀严重,易出现张力性水泡[1],是影响早期手术、增加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的消肿干预措施,减轻肿胀,最大限度缩短消肿的时间,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是骨科医护人员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药涂擦作为一项中医治疗措施,可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联合足踝部支具外固定在不影响髋、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情况下减少了骨折端的微动,可有效避免骨折部位血管的二次损伤,有利于肿胀的缓解,同时也可减轻局部疼痛,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风险。我科采用中药涂擦联合支具外固定辅助治疗急性足踝部骨折肢体肿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急性足踝部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14~68岁,平均(37.2±5.3)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砸伤18例、车祸伤16例,强力扭伤5例;受伤部位:跟骨骨折22例、胫骨远端骨折15例、距骨骨折11例、跖骨骨折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1)有明确的外伤史,且经X线片、CT等影像检查确诊骨折患者。(2)受伤后2~8h内入院就诊,均需手术治疗者。(3)患者皮肤软组织完整,均为闭合性骨折,且为单侧肢体受伤。(4)患者入院前未接受其它治疗者。排除标准:(1)患者有糖尿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其它疾病者。(2)病理性骨折者。(3)皮肤破损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4)有红花、当归等中药及酒精等过敏者。(5)孕妇或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入院宣教,抬高患侧肢体,并置于功能位,给予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消肿药物,受伤24小时内配合局部冰敷,4次/日、30分钟/次;根据骨折情况指导患肢有效的功能锻炼,2次/日、15分钟/次(以患者耐受为度)。若局部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及时用注射器抽吸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