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涂擦辅助足踝部支具外固定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1 

中药涂擦的药物为红花、当归、赤芍、乳香、冰片组成,加入适量纯净水后与等量95%的酒精混合,静置14d后取上层药汁,将棉球侵泡后即可涂于患处,每天涂擦2次。支具使用我院支具室统一订制的足托,近端位于小腿中上段、远端超过足趾约1cm,支具内侧衬有海绵衬垫、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配有4条可调节式自粘带以调节松紧度。支具固定后亦可指导患肢髋、膝关节屈伸锻炼及直腿抬高等功能锻炼。涂药时将支具去掉,待药液完全吸收后重新支具固定稳妥。

1.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双下肢的周径。参照王玉龙等[2]的标准,以内踝上2cm处绕踝一周为测量点,于每天中药涂擦后测量双侧内踝上2cm周径(2次/日)。入院时由当班护士为患者测量并记录双踝部周径,第1d、3d、5d由同一位责任护士测量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

差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两组患者患侧踝部周径及于健侧差值比较(`x±s)(cm)

 

组别

1d

3d

5d

A            B

A            B

A            B

观察组n(30)      24.3±0.2     2.8±0.51          26.2±0.48    3.5±0.69            22.1±0.18    1.1±0.23

对照组n(30)      25.7±0.3     4.3±0.54          28.1±0.42    5.4±0.71            24.2±0.35    2.6±0.36

t              8.231          7.531              10.612        8.493                 8.523        7.59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A为患侧内踝上2cm周径均值,B为患侧与健侧差值的均值。

3   讨论

     肿胀是骨折部位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在伤后24~72h是肿胀的高峰期[3]。受伤后患者往往因对疾病的恐惧、骨折部位的疼痛及担心骨折端移位加重等导致依从性降低,早期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消肿措施,则会导致肿胀加重,消肿时间延长;患者依从性降低不能很好的配合肢体功能锻炼,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导致肢体肿胀: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脉络阻塞,腠理瘀滞致水液停滞不行而为肿胀[4]。现代医学则认为局部软组织损伤,血管破裂,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炎性因子渗出致机体肿胀。本研究即采用中药涂擦联合支具固定来缓解足踝部骨折的早期肿胀,中药涂擦的药物包含红花、当归等,此类药物味辛、性温,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疏通腠理、消肿止痛的作用。酒亦性温,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的作用,且易于析出药物成分,故药物在95%的酒精中侵泡后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腠理筋骨。中药涂擦直接将药物涂于患处,易于皮肤粘膜的吸收,药力直达病灶。配合支具外固定使骨折端固定稳妥,不但可以减小骨折端不稳带来的局部血管进一步损伤,从而有利于减轻血管渗出引起的肿胀,而且骨折端有效的固定也可以减轻局部疼痛,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肿胀消退及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卧床并发症发生。

本研究将中药涂擦联合支具外固定辅助治疗急性足踝部骨折患者的肢体肿胀,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局部肿胀,减轻局部疼痛,且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切口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卧床并发症发生,缩短了术前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是一种简单、疗效可靠的辅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