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慢性胃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一般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其症状可轻可重,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1]。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是抗Hp、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动力、助消化等对症治疗[2],然而由于个体化的差异性,部分患者神经精神因素也对慢性胃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因此,治疗慢性胃炎不仅要予常规的治疗方案,同时应兼顾个体化治疗。同时,抗Hp治疗的耐药性差异也给治疗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医治疗慢性胃炎讲究辨证论治,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临床研究中药汤剂、中成药制剂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安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将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以期能为临床运用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检索策略
全面检索国内外常用的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重庆维普数据库(VIP)、PubMed等,检索以上几个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8月收录的相关文献。运用布尔逻辑操作符进行主题词搭配检索,中文检索“安胃汤”、“安胃汤加减”、“中药”、“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炎”等主题词,英文检索“gastritis”、“chronic gastritis”、“reflux gastritis”、“AnWei Decoction”等主题词。
1.2研究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2.1.1研究类型:公开发表的符合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不考虑是否使用盲法的文献;
1.2.1.2干预措施:治疗组为安胃汤(制半夏、黄连、干姜、百合、乌药、木香、丹参、白芍、薏苡仁、甘草等组成)中药制剂或安胃汤加减辩证方、或以安胃汤为主方的自拟方;对照组为西药组治疗或其他中药、中成药治疗。
1.2.1.3干预对象:纳入研究的病例均经胃镜检查或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同时必须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诊断标准;
1.2.1.4结局指标:总有效率、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胃镜疗效、中医症候疗效、病理检查结果、复发率等,包含以上结局指标或之一者。
1.2.2排除标准
1.2.2.1研究类型: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如动物试验、自身对照试验、理论机制研究、综述、经验总结、病例分析等;
1.2.2.2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安胃汤加减联合其他药物或其他疗法治疗的研究;
1.2..2.3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不符合或没有明确描述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
1.2.2.4其他:重复发表的文献、资料不完整导致数据难以提取的文献。
1.3资料提取
由2名评审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筛选完毕后交叉核对,如有分歧,通过讨论解决分歧,如讨论仍不能解决分歧,则由第三方来进行判断和仲裁,最终排除不相关文献。
1.4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对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量表[3])进行质量评估:jadad评分量表总分为5分,纳入研究评分≤2分属于低质量研究,≥3分可认为质量较高。Jadad量表综合评价随机方案及隐匿、盲法、退出与失访病例的原因及例数。正确描述随机序列的方法2分,仅提及“随机”“随机分组”“随机分配”等字样1分;提及使用“双盲”1分;正确描述双盲方法2分;报告了退出与失访病例数及原因1分。
1.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运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以下指标:随机分组方法;分配方案隐藏;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实施者、研究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是否完整;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及其他偏倚来源。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 分析。采用P 值进行异质性检验,并用I2 衡量研究的异质性大小。若P>0.1,I2≤50%,可认为各同类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若P≤0.1,I2>50%时,表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首先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敏感性分析。用比值比OR分析疗效指标的统计量,并给出95%可信区间。以OR为X轴绘制漏斗图描述发表偏倚。
2结果
2.1检索结果
根据制定的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检索到相关文献166篇,其中重复发表的文献11篇,根据制定的文献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的文献,最终纳入12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4-15],其中硕士学位论文1篇[14],其余均为期刊论文。文献检索流程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