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的12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中,3项研究[9、13、14]描述随机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1项研究[8]描述使用了抛硬币随机法;其余[4、5、6、7、10、11、12、15]仅提及“随机”及“随机分配”等字样。纳入的研究均未提及是否使用盲法;均未报告是否退出与失访;12项研究均未提及分配方案隐藏;均未描述研究结果数据的完整性;所有研究均未描述是否有选择性报告结果;所有研究均未报道是否有其他偏倚。
2.4Meta分析结果
2.4.1临床总有效率
共纳入12项研究[4-15],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差异(P=0.56,I2=0%),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从森林图中可以看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91,95%CI(2.74,5.60),P=0.001]。如图3。
图3: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树状图
2.4.2Hp转阴率
共纳入4项研究[4、7、8、9],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差异(P=0.22,I2=33%),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从森林图中可以看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83,95%CI(1.44,4.43),P=0.001]。如图4。
图4: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HP转阴率meta分析树状图
2.4.3胃镜下疗效
共纳入3项研究[9、10、14],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I2=0%),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从森林图中可以看出,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88,95%CI(1.55,5.36),P=0.008]。如图5。
图5: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胃镜下疗效meta分析树状图
2.4.4不良反应发生率
共纳入9项研究[5、6、7、8、9、10、11、13、14],其中5项研究[5、6、9、13、14]描述了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4项研究[7、8、10、11]描述了治疗组及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4项研究[7、8、10、11]异质性检验结果为P=0.97,I2=0%,表明各项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性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提示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差异(P=0.97,I2=0%),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从森林图中可以看出,治疗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0,95%CI(0.02,0.46),P=0.003]。如图6。
图6: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meta分析树状图
2.4.5发表偏倚分析
对纳入的12项研究[4-15]进行总有效率的发表偏倚分析,以OR值为X轴,以OR值的对数log(OR)为Y轴,绘制“倒漏斗图”,结果显示倒漏斗图形左右不对称,表明所纳入的研究间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如图7。
图7: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倒漏斗图
3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呕吐”等范畴,其证型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2]。安胃汤是已故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经验方[16],全方共由制半夏、黄连、干姜、百合、乌药、木香、丹参、白芍、薏苡仁、及甘草等药物组成,主要作用为燥湿除满,降逆和胃,消痞散结。近年来安胃汤在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逐渐在临床使用推广,但目前存在临床研究方法的规范性欠佳,试验设计欠合理等方面问题。本研究对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进行了meta分析,此次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共940个病例,纳入的文献质量相对偏低,所有纳入的文献均未报告是否使用盲法,仅有1项研究[14]提及疗程结束后的随访研究并报告了复发率。研究干预措施的药物剂量、剂型、疗程之间存在差异,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20),这些原因可能导致研究出现一定偏倚风险。对纳入的12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在总有效率、胃镜疗效、病理检查结果、Hp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等方面均显示较好的疗效。纳入研究的总有效率的倒漏斗图为不非对称性偏态分布,提示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应纳入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结论:安胃汤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但由于纳入研究设计的缺陷性导致纳入研究质量普遍较低,证实这一结论仍需要更多有效的证据,在今后的研究中呼吁设计更为严格的双盲、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