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邓湘子对苦难的书写是基于现实主义的使命感,但纯粹的对苦难的书写,将儿童置于苦难的境地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5 

观摩他们在苦难之中的情态却不是作者书写苦难的目的,作者的笔端想要达到的是对儿童人物面临苦难之时的情感波动、精神面貌的透视,以及儿童生命在苦难之中如何成长,作者书写的最终归宿是爱和关怀,是基于自我童年成长的体验和生命情怀。《女孩小溪之歌》里的小溪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大悲,2岁主体意识还不显明的时候,父亲因病突发,未能及时救治而去世,父爱在成长中永久缺失。到了能记事之后,陪伴她成长的哥哥也因病去世,妈妈更因为哥哥的去世而发了疯,奶奶则在夜里突发的神秘大火里丧了生。如此境地的小溪还是没能得到美好的眷顾,被同姓族亲哄骗多次拐卖,成了一户农家的童养媳。作者对小溪遭受的苦难的书写,伴随着温情,小溪遇到的慈云姑姑和大牛一家都对她很友善。这样的处境安排,给予了儿童读者代入小溪苦难生命体验而产生悲痛和怜惜的心一些慰安。小溪的生存体验充满了苦难的因素,文本对原因没有发出议论,而是隐含着思考在叙事之中。父亲和哥哥的死都是因为奶奶贪财且迷信宿命,不肯花钱为他们请郎中,只愿用一些土方子和传统祛邪法子来了事。儿童读者本应会跟着文本的叙事对奶奶的无知无理行为产生愤慨,但文本并没有透露出小溪对奶奶的责备和怨恨,相反在奶奶死后,小溪还是像想念父亲母亲和哥哥那样想念奶奶,因为她是亲人。这样的叙述,使得文本在对时代迷信、封建和个人贪财、生存困难做出隐形批判时候,也将儿童所遭受的一切苦难体验化为水,流入亲人之间的爱的温河里。换言之,文本在用爱和关怀舒缓了人物遭受苦难体验带来的沉痛感时,也部分消弭了对荒唐时代和传统迷信的批判力度。

《像风一样奔跑》则将苦难的书写范围从个体扩展到村落,从个人体验书写延伸到群体体验书写。文本的时代语境是喧闹和狂欢化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大火烧得红枫坪外那些有权利的人热情高涨,留给红枫坪的则是情感归于虚无和千年命脉断裂的痛感。因为政治需要和革命建设需求,红枫坪村口的那棵已矗立千百年且充满神力和倍受村里人尊敬与信仰的大枫树将要被砍伐,村里人的斗争和神秘意象的频频发生(古树被伐而不倒、成群的飞鸟绕着古树乱飞乱蹿和树上抱团而死的群蛇)都不能阻遏神树被砍到的命运。古树被砍以后,红枫坪陷入不安的静谧之中,“压抑、恐怖和神秘的气氛”笼罩着全村,令人焦躁不安。这种不安的体验在村里的狗一夜死光、密密麻麻的蝴蝶和蜻蜓在古树原来的地方飞旋着成古树的模样、从城里投奔到舅舅家的耘夫突然发病而死后达到了顶点,主人公菊朵和其他一众少年儿童也亲身体验到了这种神秘不可测又令人焦躁不安的氛围。古树的死亡是群体的生存体验,耘夫的病死和芹香的妈妈意外被活埋而死则是个体的痛苦的体验,芹香和菊朵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束手无策,只能凭着爱的本能给予对方关怀。作者用荒诞的时代语境现实的呈现了死亡、苦难,并以此凸显了少女天性中的向爱向善向美的本能,爱与陪伴的成长体验是小说苦难叙事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