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童年消逝”与“童年异化”④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儿童所面临的客观的生存现实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5 

他们成长在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方式极其便利的时代,网络给予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海量的信息,却并非真实的生命体验。龚旭东认为现代儿童的成长缺乏身体和内心的体验,纯知识化的接受和积累与“建立在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上”的成长有本质上的不同,汤素兰也赞同知识和建立在生命体验基础上的智慧是“两码事”。所以儿童文学家、评论家都主张儿童文学作品应该体现和关怀儿童的生命成长,要遵循“儿童自身的特点与精神兴趣”,考虑儿童自己的心灵状态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引导儿童走进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空间和审美“体验场”。在邓湘子的小说中,出走与寻觅的体验是主人公们成长与生存必要的一步,无论是主动的出走还是被动的出走,无论是主动的寻觅还是被动的寻觅。邓湘子出于对儿童成长的关怀,在深刻的童年成长记忆导向下,让他笔下的主人公们离开(被迫或主动的)安逸的环境,走向成长的远方,达成体验真实生命的目的。邓湘子的文本透着浓浓的诗意的乡村风、自然风,隐含其中的则是着力于将儿童的精神与身体体验导向大自然,概言之,爱、大自然和个体生命/自我是当代儿童生存体验的实质,是他们寻觅的终途。

爱是儿童文学的母题之一,亲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爱都在儿童文学作品里有丰富的表达。《蓼花鼎罐》诉说了抗日战争年代两个少年儿童相伴成长的故事。安生因为父母都在战火之中死去,家屋也被战火毁灭,不得已只能孤身一人去寻找舅舅的旧识,希望通过他找到舅舅。没有找到舅舅的故友,低落无奈的时候,遇到了端午和他姑父,继而在端午姑父家受到了很温暖的充满了爱的照顾。端午的姑姑姑父和爷爷都当安生是自己的亲崽对待,给了在战争年代惶恐不安的安生一段温情的爱的体验。《女孩小溪之歌》的小溪在哥哥奶奶都死去后,渴望回到妈妈的怀抱里,渴慕来自妈妈的贴心的爱。同姓族亲以带她找妈妈为借口将她骗走,进行多次拐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