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寻觅自我主体意识的尝试。《石月亮和小银匠》以主人公莫来对石月亮的追寻隐喻莫来对自我、对未来的思考。文本中的莫来在守望父亲归来的同时,也在追逐石月亮。这期间,伴随着莫来自我主体认知的两难境地是上学还是做银匠李师傅接班人的两难选择,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当代,上学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但莫来对此有很深的抗拒。同时莫来也抵触成为银匠,对于别人多次称呼他是小银匠而感到烦闷。与石月亮的近距离接触却使莫来最终认可了小银匠的身份,并打造出了以石月亮为主题的耳环。对于另一个身份——成为学生,文本却没有给出肯定答案,而是留下余念。莫来寻觅自我的体验过程显得那么悠长婉转,但也令人向往,那神秘的石月亮是每个儿童内心对自我主体的渴望,这条寻觅的路程无论多么悠长都会引起儿童读者的向往和遐想。《一双鞋能走多远》讲述了中职毕业生何爽找工作的故事。何爽寻找工作的路程,也是实现自我认知旅程。她从一次次的工作和应聘经验中完善了对自我的定位,最终在一次次的坚持下找到了最符合预期的工作。《小木匠》中的小木匠烟柱跟着师傅和师兄走南闯北的为雇主做工,在为玉石家做房梁的时候,烟柱发现了师傅不正端的行为,因此选择与师傅师兄分道扬镳,踏上属于自我的成长之路,烟柱的道德选择也标志着他的自我主体认识过程中的知与行达到了统一。《没有告别就走了》以电话中自我陈述的方式叙述了一名少年在朋友没有告别就消失之后产生不舍、犹疑和逐渐释疑的过程。因为隔壁的老冲搬走了,正读初三的“我”一下子失去了一个对“我”很好的大哥哥,感到很难过,“我”不由自主的猜测大哥哥离开的原因,陷入了无尽的心理纠结和折磨之中,在得知大哥哥是小偷之后,大哥哥在“我”心里的形象就崩塌了,“我”也慢慢的释怀。倾听者大耳朵哥哥没有正面发声,他的话都是在“我”的转述中传达的,读者只知道大耳朵哥哥一直在开导“我”,让“我”正视自己重感情的天性。在这场以通话方式追逐大哥哥的心理战里,“我”(青春期少年)慢慢的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认识到生命意义的多元化,达致对自我主体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