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壮族织锦技艺的现代发展困境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6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壮族织锦技艺随着家庭生产与工厂生产相结合的发展,生产工具由手工操作变为机械作业,产品式样有了较好的创新,经济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90年代后期,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大量机器生产的纺织品涌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老一代的壮锦产品由于价格高、样式老旧,市场占有率逐渐衰弱,壮族织锦技艺传承趋于濒危。

(一)设备与技术陈旧

改革开放十多年后,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壮锦作为日用品的“替代品”不断增加,作为装饰品的壮锦又显得追赶不上潮流。改革开放初期时生产壮锦的企业除了原有的竹笼机,也购置过电动提花机,但这些机器早已过了20年的使用期限。因经费有限,老式的设备无法与现代的流水线相竞争。壮锦在传统工艺上主要采用纬线显花的三梭织法,织物精致美观、结实耐用,但是织造非常费料费时费工。为了减少原料和人工成本,很多壮锦生产改用二梭法,省去了地纹纬,同时随着对原材料的改良使用,原有的土丝、土线更换成了涤棉线,虽然色彩较原来的更艳丽,但织锦效果则疏松轻飘,给人不够结实厚重的感觉,影响了现代织锦的内在品质。

(二)技艺传承后续乏人

壮族传统织锦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代传下来的,依靠作坊经营培养人才。壮锦的织造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织工程序枯燥乏味,而工作效率较低,收入不高,相对目前可选择的越来越多的赚钱途径,无法吸引年轻人学习这门传统的技艺,以致壮锦技艺面临传承与发展后续无人的局面。

(三)产品研发、设计匮乏

由于织锦工人文化基础差,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研发经费不足,技术创新乏力。虽然有坚守了一辈子从事壮锦研究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老师,但无法形成高质量的专业研发团队,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品种不够丰富,特色性不够强,导致壮锦的相关产品比较单一。

(四)政府保护扶持力度不足

广西属于西部并不发达的省份,壮锦生厂的壮族聚集地多为国家贫困县,地缘偏僻、交通不发达,县政府财力有限,多年来重民生建设而对壮锦文化的推广力不从心。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加深,很多人对传统工艺的文化审美价值缺乏认知,对壮锦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规划、有序引导和有效的传承措施。如若不及时拯救,壮锦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将面临消亡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