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发展思考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 保持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重要课题,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纺织工艺,是中国古代纺织科技的最后传承者,壮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美术的其中一个代表,是壮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壮族文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根本,[4]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体现。

(一)国家政策扶持是导向

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2年文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开始实施。20184月,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作为其内设机构构成部门,履行“拟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确认和建立名录。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宣传和传播工作”的职责。[5]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文旅部等下发了多项指导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令第1号)、《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办非遗发〔2018〕40号)等,政策的逐渐落实为地方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申报省级、国家级的各类项目提供了依据,也推动企业向民族产业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