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多元化传承教育体系是壮锦文化长续发展的保证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6 

人才是第一生命力,也是创新发展动力。壮锦艺人凋零且呈老龄化,本土文化价值缺乏认同,“生态非遗”效益需要重构民族文化价值,最具存续效能的就是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在积极响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重视对既有非遗传承人培训的同时,应使培养目光更为长远。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应与社会生产性传承相结合,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教育体系。学校的教育传承体系要覆盖壮锦文化涉及区域内的中小学校、职业教育和科研院所。中小学开展具有趣味性和普识性的文化常识教育,职业院校针对壮锦文化、织锦技艺传承的操作和研发技能培养,科研院所则开展师资培训和高端产品研发。企业对接市场,参与地方民族文化创新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普适性提升。相关教育等职能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在经费、人才(师资)、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多元协同才能助力壮锦文化传承的长效和创新发展。

四、结语

壮族织锦技艺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脉轮不断地做着适应性的演变,要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生生传承,是一个复杂而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壮家儿女对民族价值观的深刻认知,更需要政府的政策主导、大力扶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社会力量的深切关注、积极投入、着力推动。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将壮族织绵技艺保护传承工作形成更加深厚、富显活力、融合贯通的有机整体,需要进一步从政府职能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非遗文化传承实践主体意愿多个方面加以重点考量。只有不断完善政府职能和社会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体现壮锦文化传承保护的制度优势,不断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