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改革路径探析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19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型组织,是大学生满足兴趣爱好、素质拓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需要而开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拓展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2016年,共青团中央联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改革提出了制度性意见。当前,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越来越重视社团在第二课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指导,改革社团发展路径,为学生搭建更加科学、实际、高效的社团建设体系是高校党委应该不断加强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
(一)显性表征
1.社团发展缺乏资源保障
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一般是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非正式组织,这种存在形式决定了学生社团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源保障。首先,学生社团普遍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涉及的领域涵盖了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多学科、多领域,仅仅依靠校团委的宏观指导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确保社团能够良性发展。而高校普遍没有建立社团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所以导致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只挂名不指导的现象。再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经费、场地、设备等物质资源保障。学生社团由于种类多、涵盖学生成员多,仅仅依靠学校团委有限的经费很难开展,很多学校又不提倡接纳社会资助,导致社团活动经费紧张。同时,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和设备,社团活动在学校一般到处找地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秩序,这也是社团屡遭反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