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由于数量庞大、活动灵活,导致管理上比较松散,缺乏严格的社团管理机制。首先,各高校团委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人手有限,对社团的管理相对比较粗放的现状。虽然各高校学生社团有制度章程,但是,校团委一般只对社团进行注册、大型活动审批等粗线条管理,缺乏对社团从制度、运行、考核等体系化监督和管理,所以社团处在一个粗放型发展态势。其次,学生社团负责人一般都不是主要学生干部,尤其是一些文化娱乐类的社团,学生意识、个性等方面比较自由,对社团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往往执行的不够严格。再次,当前社团一般主要成员都是大一学生,这些学生对于社团的理解还处于浅层次,对制度的认识还不够深,社团活动、计划、总结等执行起来就容易放松,社团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
3.社团发展社会化倾向严重
高校学生社团本来是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性组织,或者说应该是非正式组织,可是受社会现象的影响,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倾向严重。首先,社团组织架构社会化。大部分社团都存在“官僚化”倾向。部门设置包括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外联部等等机关化,职务上主席、部长等等一大堆头衔,社团变成了满足学生虚荣心的地方。其次,社团商业化倾向明显。学生社团由于缺少经费,校外商家缺少客流量,一拍即合,所以社团拉赞助行为成为了社团显著标签。这样的商业行为大大弱化了社团纯洁的育人环境和功能发挥。
4.社团活动育人效果不明显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重活动轻教育的现象。首先,社团被认为就是学生自己搞活动的,只要不违法违规,一般情况下学生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都被允许。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师指导,缺乏总体设计,社团育人的目的性没有凸显,所以社团就缺乏更高层次的提升。其次,由于社团主要成员是大一学生,尚处在适应大学解决,参加社团活动是一个被动的状态,这就导致很多理念、想法、行为上不了层次,社团活动娱乐化倾向比较严重,参与性逐渐下降,创新性、内涵式严重缺乏。最后,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体系化设计。学生社团活动一般都是以活动型为主要形式,一次一组织,缺乏一个长效的、连续的活动设计,没有台阶式设计。这种状态导致社团活动追求的是短期效果,育人效果自然很难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