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兴盛的社会基础分析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22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在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与工业革命激起的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的张力作用形成的。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形成必然需要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纵观西方通识教育的发展,无不是如此。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定然有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支撑,通过对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进行一定的了解,有利于认识通识教育发展究竟需要具备怎样的社会发展条件,对理解当下通识教育的窘况也有所启发意义。
一、民国时期大学通识教育兴盛的社会基础
(一)在经济方面,缓慢的产业结构转型,未给予专业教育以力量冲击通识教育发展
根据著名法国经济学奖麦迪森(Middison)的研究,中国在1820年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是当时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1] 但从经济产业结构来看,清末与近代的经济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当然,近代工业并非没有得到发展。在意识到鸦片战争的失败使由于落后的工业化后,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洋务运动并开始建立起了一批实业产业与民族工业,尤其是军事重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开始向工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到1911年的民国时,民族工业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在1912一1920年间的工业增长率达到了13.4%,1921一1922年有一短暂萧条,1923一1936年,为8.7%,1912一1942年,平均增长率为8.4%,整个1912一1949年,平均增长率为5.6%。而在二战前民国时期,尽管连绵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