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在生活方式和疗养习惯上更多的追求绿色纯天然和回归自然的理念。且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亚健康状态人群不断增多,人们对日常食疗与养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药食两用产品显现出了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1.药食两用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药食同源”“药食两用”等词语是近代才出现的,但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可追溯到远古农耕文化时期。“神农尝百草”使远古时期的中华民族由茹毛饮血的狩猎时代进入食草为主的农耕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就形象地说明了上古之人药食不分的原始药食同源观念[1]。现存的从商周到明清时期关于食疗、食养、药膳等方面的典籍约50余部,推动着药食同源理论的不断发展。“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食借药之力, 药助食之功”等记载阐释了许多食物即药物, 二者来源相同, 没有明确界限,“药食同源”的概念实际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食疗、药膳、养生等思想的反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药食同功”“药食同源”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等理念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甚至影响到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药食同源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从“模糊认知到起源相同再到界限划分”的演变过程。如“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药三分毒”和关于上药、中品和下品药物等论述,体现了古人对药和食物界限的区分。以“是否有毒;用于提供营养还是用于治病;性味猛烈还是性味平缓”等作为药食界限的标准[2]。在划分中就存在一些物品处于模糊界限上,某些食品具有治疗作用,某些药品又可作为食物,这类物品就成为“药食两用”物品,大多性味平缓,常用于食疗食养。古代本草,尤其是食物类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食两用”中药材,并对相关原理、功效、禁忌及用法等进行了详述,为“药食两用”品种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