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从文献数量来看,我国近30年国内个别化教育计划文献数量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1-30 

2012年后文献数量不断攀升,2017年度文献数量达到统计年度的最高值。这与2014年政府颁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有关,该提升计划加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关注、重视,这可能使文献数量在2017年显著增涨。但整体上,我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不够。

从文献研究内容上来看,近30年国内个别化教育计划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与实践介绍;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验研究、实践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案例研究;个别化教学思考;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文本编制、文本分析等。通过分析1989年至2019年的个别化教育相关文献发现,在2012年之前的研究以关注介绍西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理论反思与启示为主,2012年以后的研究,以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案例研究、文本编制、文本分析和课程探析居多。这表明我国个别化教育计划在研究内容上由西方的理论反思、发展启示的介绍转向案例、文本和课程的研究,进而到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上来。

(一)西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理论反思与启示

由于我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其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特殊教育个别化教学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启示。如宁宁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美国个别化转衔服务的立法与发展、实施模式、成就与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指出个别化转衔服务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充足的财政和资金支持以及部分跨学科的合作才能推动转衔服务的落实和实施,为我国个别化转衔服务的开展提供了经验。[3]傅王倩、王勉、肖非介绍了美国融合教育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践模式,模式一从IEP制定切入,与普通课程衔接,模式二从普通课程入手,将IEP与干预反应结合。并比较分析了两种实践模式优缺点,模式一详细地考虑特殊儿童在普校教育中面对的挑战和应对方式,能为具体教学实践提供方向性引导,使特殊儿童从普校教育中受益。最终达到特殊学生从普通课程中受益的教育结果。模式二从普通课程入手,以特殊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其进行教学干预,并分析学生的进步程度确认干预的有效性,从而指导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该模式使特殊学生教育期望值增高,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其在IEP的制定与实践等环节的做法对我国融合教育下建立和发展IEP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4]戴士权从美国个别化教育计划立法演进历程与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支持,提出个别化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及时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体系,还需要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与立法部门互相配合,在社会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共同积极参与下,推动立法工作的开展。[5]学者们对国外个别化教育计划理念、措施及经验的介绍,为我国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促进我国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研究上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