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在介绍国外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同时,开始探讨和研究我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并从实践方面加以证明。连福鑫、陈淑君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制定与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初衷、过程和成效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访谈和实物收集分析得知IEP提高了教学质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IEP的实施不仅改变了该校的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团队合作。[6]袁红梅、张之发、庞再良在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生活适应 课程IEP的实践后分析得出弱智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学习参与水平和弱势能力明显提高。[7]个别化教学主要是建立从课标到教材、教学单元,到单课层层深入的个别化教学实施。通过诊断评量、拟定IEP、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再评量、反思修正的循环过程,探索在课标下统编教材服务于个别化教学的策略方法。[8]
其次,《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中提出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其有效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该法规的颁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践开展。
(三)我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文本编制研究
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是用来记录特殊学生教育计划的工具,一份好的文本不但能够强化一个地区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政策,而且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明确应该考虑的方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张琴通过比较研究美国、台湾与上海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文本,考察三地文本各自的优劣,得出IEP的文本编制主要以表格形式为主。内容包含“学生基本情况介绍”、“家庭基本情况介绍”、“学生能力现状评估”、“教育措施”、“长短期目标”和“转衔计划”六个部分。并提出为保障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文本落实情况,需要用法律法规规范文本内容、建立支持系统以及转变教学管理模式。[9]朱媛媛、于素红通过分析93份IEP文本,从文本整体、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长短期目标设置入手,讨论发现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文本采用统一的表格形式,趋于规范化,但是大部分IEP之间缺乏连续性,没有内容和难度上的衔接,学生现有水平和长短期目标描述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完成程度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