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对话过程。教学中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问题,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环节强调学生自我独学、自我反思,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精讲,收集资料、复习、思考、完成作业,填补教师留白部分,学生能够独自消化吸收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发现问题,使所学知识记忆深刻,便于内化。学生承担了部分学习任务,不单单依靠课堂教师讲授。例如,教师在讲授部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明清建立到清朝统一》后,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明朝建立了内阁制,随着它的地位日益加强,内阁大学士有了票拟权,这一历史现象是否违背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后,通过史书、教材、历史著作、高考试题和网络收集史料,带着问题鉴别史料、解读史料和运用史料来解释历史问题,学会解答矛盾问题,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新高中历史课标提出了学习历史要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换言之,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朝代的自然更替、社会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都重视历史思维的培养。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思维能力,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事物相联系,分析和理解历史的整体思维能力,历史解释要求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客观陈述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认知思维能力,史料实证要求学生对史料去伪存真,学会辨析和运用史料的批判思维能力,家国情怀要求学生树立对于家与国的情感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是对过去存在的历史事物进行客观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从而做到以史为鉴,这个过程需培养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尼尔·布朗认为批判性思维涵盖了相关联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主动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围绕关键问题层层设疑、探究和解答。
对分课堂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加强批判性和自主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启发智慧,发掘受教育者的脑力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内化吸收阶段,为探究问题的答案,多方面收集史料文献,尤其是来源于网络资源的文献,不全是第一手史料,有些甚至不能作为史料来运用,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权威历史著作等,多方面的对比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辨别和鉴定史料的价值,对史料的内容持理性、客观和批判的思维态度,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做出客观地评价,这一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自主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培养往往从问题的提问开始,因此,教师有技巧性的提问和学生优质的提问,都是创造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因素。
对分课堂的内化环节,留出时间给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提出有亮点的问题,发现疑难问题,能够高效地完成“亮考帮”作业,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做铺垫。例如,学习部编版《辛亥革命》一课后,学生在内化吸收的独立学习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内化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学生展示“亮闪闪”:自画《辛亥革命》一文的完整思维导图;学生会提出“考考你”问题:太平天国筹备和历经十四年,波及大半个中国,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广,最终还是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经武昌起义,局部发动革命武装,参与人数少,突然起义,历时几个月就推翻了清政府统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提出“帮帮我”疑难问题:同盟会的纲领和“三民主义”优势和局限有哪些?优质的提问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