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以来,许多学者关注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国内翻译研究学者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和针对性的研究。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开始用框架语义学等具体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翻译。尽管如此,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研究英译过程的文献并不多见,对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秦腔翻译的英译过程的研究则更为少见。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视角,分析秦腔剧目《周仁回府》剧本的英译过程,论证译语框架与源语框架的重合,包容,相交及独立的框架关系,探讨框架语义学对秦腔剧本翻译的运作机制。
1.1秦腔及其外译概述
秦腔是起源于陕西的民间艺术形式,历经几百年的兴衰变迁,至今仍然活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四大戏曲形式之一,秦腔兼容并蓄,取众家之所长,其豪迈、粗犷、刚健而又悲壮苍凉的风格独一无二,是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秦腔翻译研究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
有着重要的很强的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秦腔翻译的研究有限,这表现在对传统秦腔剧本的翻译上严重不足。目前可知的秦腔英译本仅有《三滴血》,《窦娥冤》,《铡美案》,《杨门女将》四部(李庆明,刘冰琳 2019)。与此同时,秦腔翻译研究系统化不足,真正从学术理论层面上对秦腔的翻译进行研究的论文和文献非常有限。语言学理论与秦腔翻译结合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语言学理论与秦腔翻译结合的理论研究。李庆明,刘冰琳(2016)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角度出发,研究翻译的多重互动性在《杨门女将》英译本中体现及其优越性;王云刚(2017)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入手,研究翻译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以及和谐性在秦腔翻译中的体现;关长平,文倩(2017)以陌生化理论为研究平台,重点分析秦腔翻译的相关举措;二是应用研究,主要侧重于秦腔术语的英译策略(林瑞娟2018)。总的来说,国内对于秦腔翻译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