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秦腔经典戏《周仁回府》及其外译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2-13 

二.框架语义学理论

“框架”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 Frederick Bateson(1955:39-51)在“游戏与幻觉理论”(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一文中首次提出。框架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某时空界限内的一组互动信息或有意义的行为;心理框架是元交际层面的资讯,是交际者提供给交际对象应当如何理解符号的诠释规则(Bateson 1987:192-197)。之后,框架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 和新闻传播学等领域都得到发展。可以说,框架语义学从认知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语境、原型、感知、个体经历等因素,为意义的形成提供全面、整体的解释,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人工智能、词典编纂、话语分析、语言习得等领域。(邓静,2010)

总体来说,框架理论研究成碎片化,主要聚焦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某一领域或某发展阶段的框架理论的研究,框架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在国外,传播学框架理论是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理论的融合,框架理论是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框架理论和神经科学跨学科整合的结果。而在国内,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框架理论研究目前仍主要体现于对本学科内国外理论的评介和综述,还没有上升到不同学科之间融通和整合研究的阶段(袁红梅,汪少华 2017)。在应用方面,主要局限于对框架语义学理论和框定效应实际应用的考察。此外,相比较国外而言,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特定领域内框架理论的评介及

框架理论在该领域内的基本应用阶段,实质性的和跨领域应用研究尚有待加强。譬如,国内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们大都探讨框架语义学理论在语言教学 、语言翻译及翻译教学领域内的基本运用。

本文试图借助 Fillmore 的框架语义学理论分析《周仁回府》剧本的英译过程,以期在理论上为秦腔剧本的外译提供更多的阐释空间,深化和推动跨文化交流,对目前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的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周仁回府》英译的框架运作机制

由于框架的文化差异、文化间的权力地位差异和意识形态制约、翻译学功能的需要以及译者根据翻译目的所确立的翻译意图,译者会对翻译行为做出选择,这种选择需要在认知层面上通过框架操作来实现。译者首先作为原文读者,通过阅读原文,激活原文框架,并对译者可能具有的知识系统和阅读期待做出预判,即对潜在框架进行预判,并结合翻译的预期功能,对原文框架进行操作,获得目标框架,最后以语言选择将目标框架实现为目标文本。总体上来看,框架的操作有四种情况,即框架重合,框架包容,框架相交,框架独立。下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探讨秦腔《周仁回府》英译过程的框架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