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问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又遭到新形势下价值观的冲击。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不足,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社会,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问题的根本在于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中文化自信的缺失。
1.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不足
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文化观念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建构与文化自信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家庭一味追求“高分”,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培养。一些家长对待孩子上网态度粗暴,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责任意识淡化,漠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满时惯性选择网络渠道进行宣泄,寻求心理慰藉和平衡。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构建与文化自信的养成,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
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薄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今高校普遍重视智育,忽视校园文化道德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更显薄弱,网络道德教育明显落后于网络发展,这势必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及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同。校园文化环境,存在如涂鸦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等非主流文化,消极文化环境同样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认同。此外,高校对网络道德的相关制度保障不足。高校的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有效保障。但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部分高校中相关的制度缺位,无有效的奖惩机制,仅依靠口头教育,难以警醒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认同。
3. 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缺失
社会是道德观念和文化自信养成的大环境。受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下网络道德状况着实让人担忧。当今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文化集精华与糟粕于一体。精华部分被大力弘扬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反映出一些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现今网络社会中,无中生有的言论层见叠出,蓄意炒作、恶搞历史名人、诋毁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以上问题都影响着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及网络道德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