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完善网络规范建设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2-02-19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为此积极完善和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为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营造有利环境。第一,应用网络技术完善网络安全体系。[6]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研究备受重视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地方网络技术主管部门要提高技术审查与过滤的频度和力度,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筑立第一道屏障。第二,完善网络法规制度。目前在网络环境监管方面,我国法律法规仍存在部分空白,需要不断完善网络法规建设,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为信息传播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培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遵守网络法规,倡导文明上网,养成用法律思维看待和处理网络舆论事件的习惯,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信息,从正面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

(一)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合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发挥家庭教育正面影响作用。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个人的人格塑造以及道德观念的树立有着莫大影响。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影响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及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网络道德观念及水平的决定,家庭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够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其次,建设优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应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网络文化的积极价值。高校丰富校内外各类活动,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为大学生展示自我、释放压力提供平台,也能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此外,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自律能力,正确处理网络社会中的关系,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共筑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最后,加强经济建设,优化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的发展水平。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物质条件,从根本上说,道德认同也是一种对利益的认同。加强经济建设,提升物质文化水平,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是为大学生网络道德认同提供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