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沉淀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收藏着城市的风物与人情,维系着城市的文化脉络,汇聚着城市的产业和商机,是探究一个城市本真特色和文化个性的绝佳场所,是华夏古老文明的真实见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日新月异,拆除老城、扩建新城一时成为国内大部分历史城市发展的必由路径,给古城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使古城肌理逐步破坏、古城传统风貌日渐消失、古城文化也逐渐走向淡化。当前,浚县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在浚县政府的主导下得以展开,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传统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利用仍然存在可发展的空间。
一、浚县古城的遗产价值
浚县古称黎阳,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自古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在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浚县是河南省上榜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单位。浚县古城,是一座拥有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明代古县城,是明初以来中原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缩影。古城内现有名胜古迹30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大伾与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古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具有“两座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独特历史风貌。在弘扬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近年来浚县古城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发展,但面对多元文化不断涌入的今天,“活化复兴”是解决当前和未来城市特色危机、失忆危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开发与保护并重、遗产与旅游并重的动态循环总体开发模式的应用,可以为古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有利于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古语有云:“云溪燕语卫水舟。”这里的卫水指的就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浚县段,始于东汉末年的白沟运河,隋炀帝时开通永济渠,北宋更名为“御河”,明初又改称“卫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至20世纪70年代初断航,通航近1800年。《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返载道常数十万人。”由此可见大运河规模之大,航运能力之强。
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流经浚县境内,留下了丰厚且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运河遗产有隋唐四大粮仓之一的黎阳仓、浚县大运河云溪桥、浚县古城墙、大伾山风景区大石佛摩崖造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妙绝伦,闻名中原的浚县庙会得益于大运河漕运的便利,东汉以后规模不断扩大,明代渐入高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咕咕”、“正月古庙会”、“浚县民间社火”、“浚县大平调”都是运河文化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