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街区风貌复原,重塑街区历史空间场所感
对于街道沿线的建筑风貌进行提升与控制,按照街区发展历程,在保护街区内留下的明清建筑的同时,对原有的砖木简易民房进行翻修改建,形成独具明清时期特点的中式建筑群,与文治阁和周边的历史环境相契合,重现浚县古城的古风雅韵。
对于浚县古城具有历史意义及观景功能的城墙进行原址重建,再现历史上传统商业街区的景观高潮,使之成为该传统街区的视觉中心,打造独具特色的运河城墙夜景图,从而吸引人们在此举行各种民俗活动,营造出传统的商业街区的历史空间场所感。
2.重要节点结合重要街区,文化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发展
在碎片镶嵌理论的指导下,整合浚县古城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对古城内文庙、县衙旧址、海棠谷、城墙、大运河、老电影院、翰林院、兵役局旧址、散落的明清居民建筑等重要文化遗产节点实施重点保护和修复,在此基础上借助印象古城历史符号,复原浚县古城历史记忆,构成古城观光浏览路线,形成重要节点、重要街区与游客的良性互动。
(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营造浚县古城独特的生活方式
1.风貌保存与基础设施建设兼顾,适应古城现代生活需要
在共生思想的影响下,古城风貌的保护从不排除适应现在生活需求的改造和更新。浚县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居民的生活形式,均保存原有风味,并根据现在生活的需要,积极改进老城区供水、排水、通信、垃圾处理、排污管道系统、天然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古城的生活需要,延续古城的生活功能,同时最大限度的保存古城的原生态,还原充满人文气息的历史街区。
2.新居民与新经济形态的注入,适应古城新功能
古城的发展不排除外来居民与外来文化,包容是浚县精神的完美体现,开放的发展方式,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古城建筑与保护的工作中来,同时积极接纳外来人员,吸引外地人入城居住,时尚与传统相融合的各色客栈、酒吧、特色小店取代传统的商业,有效促进新型旅游经济的发展,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碰撞,在浚县古城这片热土上焕发生机。
3.民俗演艺与节庆活动,提升浚县古城传统文化氛围
浚县古城在历史街区商业发展过程中,恢复传统的节庆活动,吸引足够的游客量,增加街区中商品的交易机会,从而提升街区的经济活力。浚县庙会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的称号,庙会中的社火表演在浚县人民娱乐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浚县扬名千里的重要媒介,在重要的节假日,为民俗表演活动举办专场演出,如东关的舞狮、南街的威风腰鼓、西街的高跷、北街的背阁、东街的舞龙,辛庄街的武术、顺河街的划旱船、二鬼打架、大头娃娃等民俗表演,让外来的游客感受独具浚县特色的民俗表演。抓住“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契机,依据庙会社火表演的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还原民俗本身的与民同乐的原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