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标本溢出、溅洒、或标本在处理过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标本管破裂等。一旦处理不及时或不规范,均会引起实验人员直接接触感染或环境污染。
疫情期间可能出现大量标本堆积未能得到及时处理,或者检测后的大量标本未能得到及时妥善保存而长时间暴露于实验室环境中。其中一旦存在SARS-CoV-2阳性或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携带的标本,且未完全严密包装时,也对实验人员存在感染风险。
此外,实验室内若存在开放状态的垃圾桶,未经灭菌的感染性废弃物长时间暴露于实验室环境中,或感染性废物未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转运和处理,而在实验室内存放时间超时[4]。这同样存在环境污染和人员感染的风险。
1.2物理危险因素
1.2.1皮肤问题
进入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标准进行个人防护。包括手卫生,佩戴双层手套、N95口罩、帽子、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防护服及鞋套等防护用品。 然而长时间穿戴这些防护用品和频繁洗手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5]。而一旦出现皮肤损伤又将会增加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内的风险。
1.2.1.1手部
手卫生是标准预防的基本措施,也是正确穿戴防护用品的必要步骤。有研究表明疫情期间大部分医护人员每日洗手次数均在10次以上[5]。频繁洗手后引起皮肤损伤风险显著升高,主要症状有干燥、皲裂、刺痛、瘙痒、浸渍等[6]。另外,由于核酸检测工作需佩戴双层手套,常用的有PVC材质或乳胶手套。PVC手套虽不含乳胶蛋白等过敏性元素,但弹性较差,不适合精密度较高的操作。而佩戴乳胶手套的操作灵敏度高,但对乳胶过敏人群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接触性皮炎等。
1.2.1.2面部
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面屏等还有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的机械性损伤。最常见的部位在鼻梁部、耳后、脸颊部、额部(护目镜边缘、帽沿线与皮肤接触处)、颧骨。由于N95口罩气密性较高,长时间覆盖的颜面部还可能出现面部痤疮、汗疱疹等皮肤问题[5]。
1.2.1.3其他部位
由于医用防护服和鞋套的材质均缺乏透气性,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和鞋套后,身体出汗较多的部位,如足部、腹股沟等部位甚至还有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等问题[5]。
1.2.2噪声危害
1.2.2.1噪声来源
(1)仪器设备
随着新冠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种类的仪器设备正大量投入于核酸检测工作中,如标本震荡器、生物安全柜、旋涡震荡仪、瞬时离心机、核酸提取仪、PCR仪等。它们在正常运行、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有研究表明,医院检验科的平均噪声一般在45至65dB,而核酸检测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在工作时的噪音可以直接达到70至90 dB[7]。
(2)工作人员
核酸检测人员各种实验操作、走动、交谈沟通、开关传递窗传递标本、物品等,各区之间进出开关门,以及接打电话等均是人为因素的噪声来源。
1.2.2.2危害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规定门诊噪声不得高于 45 dB,病房和手术室的噪声不得高于 38 dB[7]。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新冠核酸检测实验室内的噪声做出明确规定,但研究表明环境噪音长期达到 65 dB可导致听力减退,达到 85 dB可造成听力损害,甚至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可能对神经、消化、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以及记忆力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噪声环境对检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检验结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