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教材使用、经典教育体系和制度保障措施等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通过创新经典诵读教育模式,探索出经典诵读实施路径,增强经典育人实效,提升办学的品位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9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要求: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要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既为我国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对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各类高职院校广泛开展学生经典诵读与实践活动,通过诵读经典,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经典诵读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现实意义。
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成长历程[1]。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侧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上营造得不够,校园文化氛围淡薄。众所周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品行的塑造、情操的陶冶有积极的影响。中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构建和谐的人文校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优秀文化氛围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品味,塑造健全的人格。
因此,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经典诵读活动制度,充分发挥传统经典作品育人功能,寻求全程育人的有效现实路径,助推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倡导,全国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事实上,在此活动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的现实问题,遭遇了不少困境,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度反思。
梳理当前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经典诵读制度和组织保障体系。目前,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大多数是由各系或班级组织开展,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因此经典诵读活动的效果很难保证,使得经典诵读形式大于内在。二是缺少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诵读未起育人作用。高职院校大部分的经典诵读只为诵读而诵读,缺乏对经典内容的理解、内涵的领悟。既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研究诵读内容以及读本的适应性。诵读方式单一、学生毫无兴趣。这种盲目跟风的诵读削弱了经典育人功能。经典诵读关注的是诗文背后的义理和内涵,通过读经典,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前世今生。所以要加强研究,“特别是要从本质规律的高度去认识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性质和学科定位。”[2]三是经典诵读缺乏创新,忽略实施对象的差异性。目前,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大多趋向雷同,甚至照搬照抄,缺乏特色。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编订适合本校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开展诵读活动时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诵读时没有鉴别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缺乏创新。四是学生经典意识淡薄,教师缺乏价值引导。据调查所知,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经典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很少关注经典,了解经典和学习经典,对经典不感兴趣,缺乏经典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经典诵读更多注重知识讲解和方法技巧的指导,忽略了经典的价值内涵,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以致诵读难以入脑入心入行,更谈不上对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精神品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