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着居民的健康状况,也是应对突发疾病的重要医疗保障。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对新建医疗设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加使得医疗需求服务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患者就医行为也体现出严重的趋向便利特性[1]。便利的医疗机构选址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对于疾病患者来说,更是节约救治时间,甚至是挽救生命安全的必需。我国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着医疗机构不足或布局不合理的问题,由于规划时期理论和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城市中心转移等原因,导致医疗机构布局问题更加明显。因此,对城市医疗设施进行选址研究,对优化城市空间资源,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选址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覆盖问题、中位问题和中心问题三种传统的选址问题,后来又衍生出离散选址问题,例如渐进覆盖、备用覆盖、分层选址问题等[2]。医疗机构属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其选址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决策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在空间分析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其在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疾病监测、环境健康、公共卫生资源计划和配置等方面[3]。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常被应用于选址研究,其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因子,以达到条件综合的结果,相对于传统的单一选址模型更为复杂。万迪和臧德彦在研究卫生医疗机构选址方法过程中,通过对服务、交通、人口及经济条件进行分级叠加,确定最终选址位置。但该研究仅考虑现有医疗机构的空间欧氏距离,未结合路径进行分析,且未考虑各因素的不同权重[4]。谷彦斐等在青岛西海岸医疗机构布局优化研究中,对居民点和道路缓冲区叠加得到评价图层[5]。但该研究考虑的选址影响条件较少且未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价。孔欢在长沙市望城区新建医院选址的研究中,利用泰森多边形方法对现有医院布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AHP构建选址层次模型,计算权重并进行综合,得出备选地址[6]。但该研究未考虑路径距离的作用,需进一步优化。
选址问题是一个需要多因素、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涉及人口条件、交通条件、已有设施、坡度条件及环境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北京市作为研究区,结合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和AHP的分级权重评价体系,在对现有医疗机构可达性、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地形、空气状况等因素,以及城市建设区域规划,提出了北京市增设医疗机构的选址方案,建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医疗机构选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