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面世便被抢购一空。庞薰栗先生对该书的三版封面设计间作了微妙细腻的调整,第一版封面以白色为底,图案由傅雷侧面剪影和羽毛笔组成,文字为清逸灵秀的毛笔字,整体基调素雅清新。第二版的设计甚为简约,仅以一支欧式简洁的羽毛笔作为装饰,给予些许清冷、宁静、超然的氛围。第三版将底色更换为象征着海洋的蓝色,羽毛笔既代表傅雷的文学成就,又代表着家书对子女的深深亲情和殷切教导,书面依旧保持着平和、含蓄的风格。该书的设计沉稳朴素,彰显了一代文人的美学主张,重现了民国书籍美感的遗风,体现了知识群体的格调与品位。
(二)塑造诗性的朦胧意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以曹辛之先生的设计作品为代表,画面运用传统纹样加以修饰,色调淡雅,饶有诗意,呈一种讲求意境风韵的书籍设计风格。有些设计师兼具诗人与装帧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以其深厚的文学和美学素养,将设计赋予诗意,此类设计大多清丽明净,含蓄中透露出一种从容舒展的气度。此类设计观念对八十年代的书籍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辛之先生认为“装帧是从属于书籍的装帧艺术,要根据书稿所反映的国家、时代、民族、地域等内容及作家气质、写作风格来决定整体设计构思和封面的立意。[]”他的设计中多以简约、含蓄、抽象的造型元素为主,较少采用具象的绘画和摄影作为素材,将设计构思用艺术语言表达书籍的性质、内容。
《中国戏剧年鉴》的封面设计以湖蓝色的丝绒布面为底,绣以金色花朵纹样为饰,营造出戏剧艺术的视觉意境;《中国文艺年鉴》的封面如其名,清秀典雅,以银色为底色,书名为红色,增添了一份古韵的视觉美感;风格清新恬淡的《九叶集》、《清泉集》、《最初的蜜》等也是将“诗性”融入书籍封面设计的佳作,淡雅的底色衬托树叶、水纹等纹样书籍整体以诗意的视觉叙事,将文艺的“诗性”追求转换落实为设计的形式语言。用简约、含蓄的艺术手法,在朴实平淡中不断寻求书籍艺术“诗化”表达的可能。
(三)参照网格的构成先锋
受西方设计理论和机械化印刷出版的影响,九十年代的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清晰地印刷质量与美观上,“美学构思”与“艺术质量”成为是书籍设计的核心。西方版面设计被引进中国,版式网格设计、平面设计法则以及黄金分割比例等西方设计思想逐渐被应用于我国的书籍封面设计中,参照网格比例进行设计为在书籍版面设计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路和方法。区别于传统版式设计的格局,运用了网格设计的模式让书籍平面设计中体现秩序感,达到统一整齐的视觉效果,版面呈现出构图的丰富性和鲜明的现代性。“构成”将块面引入了封面,为科技书或纯理性社科类专著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着眼点。封面构图设计是确定点、线在空间中的位置,一般以色块面积的变异的设计方式为主,用重叠、纵横、平铺、分切等表现方式塑造抽象的几何形替换了图案装饰结构,“实用美术”也从此走向“设计艺术”。
期刊《审计理论与实践》以“网格模式”和构成主义,开拓出了理性设计之路,网格思维为期刊的系列化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序的组合编排下刊物仍保持了整体统一、结构严谨的视觉效果。《古建筑游览指南》的封面设计参照网格进行平衡式编排,掌握协调了图片、文字、插图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均衡的视觉感。此设计模式不同于八十年代的感性设计,“三大构成”主导着设计教学与创作实践,刷新了我国书籍封面设计的风格,是现代设计思路的反映。
(四)融合中西的设计样式
20世纪80年代,除了“设计”观念的引入,国内设计界“三大构成”、包豪斯等成为了设计领域的热词,它的设计方法与形式规律在书籍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构成感”的书籍作品形成了一股新的设计风潮,在科技类书籍上尤为普遍。
80年代的十年内,在中国“演绎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历程”,当时中国的艺术领域,对西方曾经流行的各种艺术流派、风格趋之若鹜,国际设计风格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书籍设计上。汉字对网格系统的先天适合,中文字体与西式构图的融合,传统素材的现代表现,即衔接了传统,又兼顾了现代,有效的促进了书籍设计的中西融合,并延伸出一条宽广的道路,成为后来设计师的重要资源。
四、结语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资本驱动下,书籍的商品性日益凸显,书籍设计的“书卷气”与“商品气”、“广告味”成为争论的焦点。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工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书籍设计呈现形式多样、风格多元的面貌。诚然,书籍艺术是民族文化的写照,“书卷气”旨在把握文化属性,继承和发扬的是当代语境下的人文图景。书籍本应是文化的意义载体,书籍设计的视觉元素是表达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不同的时代铸就了不同的视觉审美,不同的视觉审美设计出了风格多样的“最美书籍”。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它与出版业一样会受到整个社会政策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的左右,书籍封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都在悄悄改变。印刷技术和材料工艺的进步并不意味着艺术,技术进步在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会因模式化禁锢设计的创新性。现代感并不意味着美感,书籍设计的美感是多元化,无论是古朴的还是时尚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西式的,都可以设计出精品,前提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设计与技术相协同。外来的设计潮流和设计风格涌入,书籍设计理论研究的交流探讨,不断加快中国书籍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书籍设计视觉风格的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探寻时代变迁的参照,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