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运用智慧想出了简易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许嫣娜老师本着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教学设计,对低年级学生“识字、语用”的训练在有温度、有体验的交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知识的延展让课堂本身有了生命,许老师打造了一堂师生共在的语文课。本文通过观摩许嫣娜老师执教《曹冲称象》一课,对于如何以儿童为中心,以“称”为核心字眼串联起整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得出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曹冲称象;许嫣娜;交融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写道:“我力求做到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时期,让孩子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以此给学生的思维提供养料。”[]真实的情境更有利于儿童思维发展与进一步学习。在许嫣娜老师的课堂中,她贯彻落实了情境的创设,灵活利用生成情境与课文情境的组合,营造出“以儿童为中心”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了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抓住“称”为关键字串联起了这篇课文的识字教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汉字记忆速度,促成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一、创设交融情境,“称”出识字教学
首先,许老师在导入部分利用生成的情境,通过呈现两条鱼的图片(一条鱼长,另一条鱼胖),让孩子用他的眼睛去看这条鱼的长、胖、重。虽然鱼的长与胖可以直观,但是仅凭眼睛却无法准确判断出哪一条鱼更重,于是许老师通过会意法带领学生明白“称”是指伶着鱼感受重量。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一下子入情入境。紧接着,许老师将它与本课另外一个易混淆的字“秤”有机结合起来,生成了另一个情境,通过动作和工具进行辩识。“那我们如何准确地知道鱼的重量呢?”引出一杆称、称杆、秤盘、秤砣,“秤”是指称东西的工具,“活动秤砣就使这个秤杆平衡啦”,孩子顺势就理解了为什么“秤”的右半部分是一个平。之后再自然地引出课题当中到底用哪个字,并补全板书课题,把课题当做一个非常好的识字资源。许老师从手拿鱼的图片,再到字的演变,形象展示出了汉字的表意性,让汉字的构字特点无形中印到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其次,许老师还抓住了课文的情境,在教学识记“重、量”两个字时,许老师通过幻灯片清晰呈现“重量”这两个字,请孩子先观察这两个字有没有相同之处,启发孩子们发现了隐藏在这两个字中的“里”,同样是“里”却有不同的地方,对比识记。此外,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词语“官员”,许老师通过课文插图引出了“随行人员”,随行人员当中还有两类特殊的人,一个是大象的“饲养员”,一个是“船员”,这三个词语的补充虽然仍是在课文的情境当中,但是却又拓展到了课文之外,让孩子在这几个词语组成的词串中明白了 “员”就是指有特殊身份的一类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注意力和思维的力量,能使认识带有情绪色彩。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儿童的意识中就形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情感记忆。”[]直观情境特点鲜明,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此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将课文中的情境带到真实的课堂中来。许老师的整个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师生入情入境,在充满着“语文味”的交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记忆,使识字教学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获得生命力。
二、跨越学科设计,“称”出逻辑思维
许嫣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称”字,不仅是本堂课知识的起点,也是逻辑的起点。许老师通过提问:“哪些句子中带有‘称’这个字?”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找到对应的三句话: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他叫人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并引导学生分别概括为“称石头”、“称大象”、“称重量”。但由于在这三件事情从表面上看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许老师抛出一个大疑问:“我不是要称大象的重量吗,为什么搞这么复杂,要去称石头的重量呢?”许老师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课文思考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大象实在是太重了,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不能够一下子直接称,而是先要称出石头的重量。她没有局限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视阈中,而是灵活地将数学思维里的等量代换概念巧妙地运用到了本堂语文课的教学中,逻辑建构清晰了然。
许老师的课堂,不仅仅能够灵活地跨越学科界限,以缜密的逻辑思维推动教学进程,而且还将“引导”贯穿始终,紧密扣住“称”的线索,步步深入,给予学生深度思考的空间,在设疑中引领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并发展思维。
三、巧用评价语言,“称”出人物智慧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曹冲,曹冲无疑是聪明的,他想出了官员们都没有想到的办法。官员们是成人,可能只会用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想办法。但是曹聪这么小,才只有七岁,他却想出了如此智慧的一个办法。因此,许老师把握住了“智慧”这一人物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围绕着不断地让孩子去说,官员们想到的是怎么称的,曹冲想到的是怎么称的。并且在对比回答不同人物的做法时,许老师巧用评价语,将学生们的作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以及引导——曹冲的这个办法是官员们都想不出来的办法,启发孩子们认真地思考曹冲这个“称”的办法究竟好在哪里,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曹冲的智慧奠定基础。课堂评价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所使用的语言,它具有丰富性、及时性、准确性、启发性、激励性等特点,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与保证,同时它也是师生之间智慧、情感沟通的桥梁。如:
师:你就是那个曹操。(请学生角色扮演,想象曹操会说什么。)
生:到底谁会想出这个办法呢?
师:你很好奇。
生:到底官员们能想出来吗?
师:是的,有点怀疑这群官员了。
生:到底哪个官员能想出来啊?
师:谁能想出来谁就是我的手下最聪明的人?
生:到底有什么办法?毫不费力就能把大象给抬起来了。
师:他加了一个词语,既要能够把大象称出来,还要毫不费力,看来曹操的要求挺高的。
师:有没有谁想出称大象的办法?是谁?
生:曹冲。
师:曹冲是不是官员?
生:不是,他是曹操的儿子。
师:他现在的想出的办法是所有的官员都…?
生:想不到的。
在这段教学片段实录中,许老师首先创设了情境,请学生扮演曹操,并且说说当你就是曹操的时候,面对称重的问题时会说些什么,使学生置身情境。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建立在与教师亲密、与教材亲近的基础上的。课堂的主体是师生,面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渴望得到关注与表扬的现状,课堂环境的打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师生双向互动、学生之间的活动两大方面。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做到富有美感、趣味生动,能启发学生想象及思维。其次,在教学情境的支撑下,许老师巧用类型多样的课堂评价语,如点评、追问、概括总结和引导等。并且评价语往往不是单一出现,而是组合在一起,灵活地把问题水到渠成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引发深入思考。许老师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表扬鼓励,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亲切感,并且让学生更加勇于展现自我,分享自己的感受,使情境角色富有生命力。
此外,许老师评价语中对于“引导”一类的使用还蕴含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通过师生问答评的推进,步步引导,学生会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正处于活跃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以及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注重培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此时许老师通过言语上正确的引导“他(曹冲)现在的想出的办法是所有的官员都…?”有助于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曹冲不同于官员们的智慧,在频繁的师生问答与互动中,打造出一节师生共在的启发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