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名师课堂,让我受益匪浅,感悟到了教育真谛。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指出:“如果不给学生营造思考的情境,那么教育很难走向新的台阶。”[]这也正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在许嫣娜老师的《曹冲称象》这节课上,勇于突破这一弊端,注重情境的打造,将随文识字贯穿始终,在交融情境中带领学生感知识字,以“称”这一关键字串起整节课的教学,情境创设下的语用实践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启发式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明确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如在许老师课堂上,她引领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自己代入课文角色——曹操中去,深入体会了曹操的性格特点,做到将课本中抽象的人物具体化、立体化。无论学生是作为演员还是观众,这都是融合了视觉、听觉刺激的独特体验,也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角色扮演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激起他们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感,快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教师应赋予知识情境化,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落实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让课堂本身富有生命力。
(二)注重跨越学科界限,运用知识迁移
语文教学的主业是教学生如何准确有效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语文课程又与百科知识、万象世界紧密相连,学习语文经常连带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思维、方法、理论。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在语言艺术的世界里打转,不去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知识,浪费了可贵的教学资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跨学科教学可适当补充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有所拓展,深化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论方法,文科重感悟、形象思维,但逻辑性抽象性相对欠缺,而理科的科学思维则可弥补文科教学之弊。[]
在许老师的本堂语文课中,她不但没有局限在语文学科的视阈中,反而是灵活地将数学学科中的等量代换思维巧妙地运用到了《曹冲称象》这节课的教学中,逻辑建构清晰了然,在设疑中步步引领学生,直到得出正确答案。在这整个过程中,许老师带领学生实现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语文文本解读能力的双重提升。因此,在未来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应只关注语文学科,而要更注重拓展学科的疆域,灵活实现各科知识迁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灵活运用评价语言,打造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在创设的课堂情境支撑下,许老师运用一系列儿童化、灵活化、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及时地去鼓励、评价、引导,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从字到词再到文,敏锐地捕捉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合理地设置主次问题,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来步步引导,循序渐进,直至完全掌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考虑到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教师的课堂评价语整体上应该更加侧重表扬与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与尊重。其次,识字写字与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教师在运用评价语的时候,应该多采用混合型方式,在容易出错的地方有耐心地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秉持长善救失的原则,灵活运用“点评+引导”、“激励安慰+追问”等组合的方式来使其明确自己的作答情况,使“识字、语用”的训练能够在有温度的语文课堂上自然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