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灵枢》谓“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眼睛在中医上归属于肝,而眼睛又可对应五脏,其中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仁属肾,血络属心,目胞属脾,所以眼睛也是人体的一个缩影。而近视在中医典籍记载中有“目不能远视 ”,“ 能近怯远证 ”和“近觑”的说法,至清代方才在《目经大成》中称作近视。近视实际上是指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成像焦点在视网膜之前。随着社会发展,近视正在成为一项影响青少年视力健康的重大问题 。相关研究报道,近些年来,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正在逐步升高。因此,近视防治刻不容缓。
在我国古代,中医就已对近视相关的病因作了综合的分析,发现近视眼的形成受到身体五臟六腑影响,是身体综合机能调节失衡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不能等闲视之。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认为:近视眼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眼睛的“神”非常重要,神是生命活动的综合体现,《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目能得神,则目光炯炯,明万物。神有其物质基础,它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需后天饮食所化生的精气充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因此,中医对近视眼的病因认识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肝肾亏虚。
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主张阴阳互根,久则相互影响,阳损及阴。即在轻度和中度近视眼中,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如果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眼为眼底变性逐渐加重,眼轴不断延长,眼底黄斑因其特殊解剖结构,在高度近视的发展过程中必定受损,出现出血、渗出等现象,严重损伤视功能。中医对高度近视眼的分析认为:高度近视眼及其黄斑病变是以肝肾精血亏损为主要病机。因此中医通过调理肝肾治疗近视眼,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个方面,阳衰阴盛。
眼最重要的功能是视功能,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称之为神光。神光者,火之用事,所以说人能视物是“火”的体现。《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里说:“夫火在目为神光。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审视瑶函·内障》指出:“目患能近视而不能远视者,阳不足阴有余,病于少火者也,无火,是以光华不能发生越于远而拘敛近视耳。神气弱必发用衰,发用衰则经络涩滞,故阴盛阳衰,而光华不能及远矣。”火为阳,《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说:“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阳气不足则阴有余,故能拘敛视近,阳为阴侵,光华不能发越于远,故视近清晰,而视远模糊。《灵枢·决气》说:“气脱者,目不明。”因五臟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睛,故阳气脱则目不明(张介宾注)。因此,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历代眼科学者都认为“远视不明是无火”的说法。现代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认为近视眼是由遗传或后天发育不良使眼轴延长,睫状肌痉挛,使晶状体曲率改变等因素导致物像成焦于视网膜之前而形成。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藏,乃人体生长发育之源和眼内晶珠发光之根。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则眼轴径不长不短,饱满丰圆,黄晶珠发光。若阴阳一有所偏,则眼内组织发育不良,眼之前后直径不长即短,其长者,晶珠较正常而后移(晶状体曲率改变),光华则远射困难,此乃阳虚阴盛,阳受阴遏,故视物能近怯远。阳气虚以心、脾、肾三脏为主。心主血脉,心气充盛推动血行上养于目。“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大惑》中说“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目依赖五臟六腑精气充养,《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有藏神之功,对于协调脏腑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眼睛之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眼科百问》就说到:“目能近而不能及远者,因谋虑不遂,以致真血耗散,心神大虚,故光华不能及远也,故近视也。”脾主运化,李东垣《兰室秘藏》说:“五臟六腑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臟六腑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目能视物之神光,源于先天精气化生,也依赖于后天脾胃运化的精气充养。肝虽藏血上濡于目,但必须通过脾胃气化。如果平时嗜食生冷,择食或偏食,损伤脾胃阳气,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血无以化,目不得血,神光不能远射,近视眼就形成了。肾主藏精,目乃五臟六腑之精,《目经大成·五轮》曰:“风轮下一圈收放者为金井,井内黑水曰神膏,膏中有珠,澄澈而软,状类水晶棋子,曰‘黄睛’,总名瞳神,均属乎肾。肾为水火真源,神光幽潜之所,四轮不能视物,惟此明察秋毫,轮曰水。”《内经》曰:“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肾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外台秘要》云:“盖阳不足,阴有余,病于火者,故光华不能越于外,而偎敛近视耳,治之在肾。”可见肾与眼睛,特别是眼的视觉功能关系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