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人体十二经络都是直接或间接通于目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1-27 

经络周密地分布于眼部,源源不断地输送气血,手足三阳经分布于眼及眼周围,支配着眼的运动。故经络气血流畅,功能正常是目能运动和视物的重要保证。如果阳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造成经络气血涩滞,目失所养,阻遏晶珠发光,则能近怯远。《内经》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表明,眼部血液循环障碍,眼睛充血可致眼压增高,眼球发胀,引起眼轴变化而成为近视眼。中医对近视眼的认识,视力的好坏是身体健康指数的晴雨表,近视程度加深更是身体综合机能日趋下降的警示,虽然近视本身不能致命,但引起近视的内部原因却有可能导致其他病。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特色疗法近些年被应用于近视治疗。针灸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补养肝肾,解除睫状肌紧张达到提高视力的效果。

中医针灸治疗近视的理基础是经络学说 , 依据的是眼与十二经脉的, 有“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 ”,和“十二经脉 ,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走空窍 , 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精”的记载 。选穴亦是如此 ,根据经络学说,辩证施治,确定治疗穴位

选穴:

(一)近部取穴:

1.睛明: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归足太阳膀胱经,是眼科疾病的针灸常用穴。《灵枢》云“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由此可见足太阳膀胱经与眼部关系密切,而睛明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足太阳经的首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灌注于眼,使得目得以视。《针灸大成》云“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雀目,瞳子生瘴......故为治眼疾的要穴。针刺操作:此穴靠近眼睛,故针刺时要特别小心,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105-1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提插,不捻转或只轻微的捻转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具宜细,消毒宜严。

2.攒竹:正坐或仰卧位,睛明穴直上,两眉头的凹陷中,眶上切迹处。与晴明穴同归膀胱经。具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功效。《针灸大成》中有关攒竹穴的记 “ 主 目盳盳,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瞤动不得卧 ”其中就包括视物不明。针刺操作: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

3.太阳穴:位于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为经外奇穴。依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及 ”,针刺太阳穴可改善眼部供血状态,达到提升视力的效果。临床解剖结构上 ,该部位有丰富的神经走行其下,针刺该穴位可刺激神经中枢,调节眼部肌肉,达到改善视力的结果。针刺操作:直刺0.3-0.5寸,或者点刺放血。

4.承泣穴位于面部 ,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属足阳明胃经 。是阳跷脉 ,任脉和足阳明经三会穴 ,同时与膀胱经 ,肝经 ,肾经和阴跷脉关系密 ,因为胃经起于胃,旁纳太阳,肝开窍于目,瞳仁为肾所主 ,阴跷阳跷足太阳足少阴支脉上会 ,所以针刺承泣可通过舒经络,调气血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作用。承泣穴下有丰富的小血管以及神经结缔组织 ,针刺该穴位可直接 刺激支配眼睛的肌肉,调节眼部状态 。并且在很早之前就有按压承泣穴矫治近视的先例。 针刺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一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5.四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归足阳明胃经。《针灸大成》有关四白穴的记载“主头痛 ,目眩 ,目赤痛 ,僻泪不明 ,目痒 ,目肤翳 ,口喎僻不能言。”李东桓《脾胃论》曾指出 :“九窍者 ,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皆为之病”的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记载“轻扬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由此可见胃与眼关系密切。脾主升清,为主降浊,二者正常运行,升降有序,清阳之气上运于目,目系的养则视物清明。针刺操作:直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眶下孔。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铜人》“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令人目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