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许多的经典方剂经实践证明在治疗CAG上疗效显著而确切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1-29 

褚雪菲[19]等治疗经中医辨证为胃阴不足证的CAG患者110例,对照组口服养胃舒胶囊,治疗组口服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9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葛艳杰[20]等治疗辩证为治疗脾胃虚弱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CAG患者105例,对照组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型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缓解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可靠。刘倩[21]将半夏泻心汤与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发现半夏泻心汤能有效改善脾胃湿热型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笔者认为,许多经典方剂经临床证明疗效确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选方治疗更能体现中医特色及优势,但在实际的临床上,兼夹证型较为常见,因此,对于经典方剂的加减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2.3.2自拟处方治疗

CAG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单纯有临床症状,并未进行相关检查,因此,许多医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自拟方剂来治疗,也可取得一定的疗效。颜艳阳[22]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阿莫西林+果胶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脾益胃汤,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7.14%,且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博[23]80例CAG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观察组应用自拟胃平汤治疗,发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P<0.05),且治疗后,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明显升高。井贵平[24]等治疗98例CAG患者,对照组应用养胃舒胶囊治疗,对照组应用自拟化浊解毒汤加减治疗,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75.51%(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笔者认为,自拟方剂相比于经典方剂,在用法用量上更为灵活,更能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医者经验以及临床试验等限制,具体疗效还需更多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证明。

2.3.3其他疗法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对于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张丰毅[25]64例脾胃虚弱型CAG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各32例,每组各32例。埋线组应用中医埋线疗法,西药组予叶酸片口服。治疗后发现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54%大于西药组总有效率70.00%(P<0.05),说明埋线组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陆晖[26]60例脾胃虚寒型CAG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参照组服用香砂养胃丸,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三九胃泰颗粒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高于参照组的总有效率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何婧[27]等将80例CAG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使用传统艾条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无烟灸条隔姜灸治疗,经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0%,大于观察组总有效率45.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中医证候积分与血清学指标等方面,试验组均好于观察组。

笔者认为,除自拟处方与经典方剂等治疗之外,还有许多能够体现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成药和其他外治法等,虽能体现中医的诊疗效果,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有研究显示[28]20年来应用针灸来治疗CAG患者的文献呈逐渐增多的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选择使用针灸疗法来干预CAG,但在诊断标准、疗效评价、实验方案等诸多方面仍需要统一与完善。中成药的制作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但其药味,剂量相对固定,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因此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但因其服用方便,虽有局限性,但更能使患者接受。

3. 小结

目前来看,CAG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如何避免复发仍是一大难题。除药物治疗外,对于CAG患者饮食习惯,生活规律以及心理因素的管理对于减轻症状也有帮助。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对于保护胃黏膜,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辩证分型并未进行统一规范,故在临床选择处方上收到个人经验的限制,且现代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仍在样本量等方面有待完善。

总之,未来对于CAG的治疗需要合理利用中医特色与西医资源,互相补充,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对于疾病的诊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