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程标准聚焦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为之耳目一新。但好多事物往往是过犹不及,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结合几堂观摩课例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时下语文课堂教学,似有锣鼓喧天、宾客满堂下的几丝忧虑。
一、文本弱化 教师隐退
(一)文本的教学例子功能退化。曾听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之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珍珠鸟》是一篇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极能触动读者心灵的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地去研读,感悟。可惜,放着这好好的教学资源不用,却偏偏要去单纯地追求课堂内容的丰富,知识的延伸。现在的语文课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仿佛循规蹈矩地按着课文内容去组织课堂教学,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来,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体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课文是个例子”。我们认为,能成为例子的课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应该是典范的。对这样的美文,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熟读,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引导学生去揣摩含蓄隽永的语言,品析情景交融的文字,走入文本,走近作者,展开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等多重对话,在对话中的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都润物细无声的将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深层次的语言内涵﹑思想内涵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课文参透,学生把策略习熟,从而学会研读这一类文本的方法,培养研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真正做到使学生能够举一隅而三隅反。
(二)语文教师的角色功能退化。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教学原则。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在理解这句话时,往往只是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不管课文的内容是否适合,在学生看来,语文课就是话剧表演课,是记者采访课,是唇枪舌剑的辩论课。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杨绛的散文《老王》,在简要分析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之后剩下三十分钟让学生辩论:如果老王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中,他的遭遇还会那么悲惨吗?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正方还是那么悲惨,一组反方不会那么悲惨了,各自派出代表陈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两组都有理,我更赞同后者,在今天,有社会的关爱,有政府的救助,像老王这样的穷人是能得到温暖的。三十分钟的辩论和教师的一句总结,给学生上了一堂扎扎实实的政治课。学生感受到了新社会的温暖,却忽视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浓浓的人情味,忽视了对弱者的关爱这个人性中最为可贵的品质,忽视了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自己灵魂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