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这样的课共有的特征是几乎不需要老师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1-30 

老师充其量亦只是做一个始终保持着微笑的旁观者,最多也不过插上几句:“你真行!”“真看不出,你还有这个能力。”“你们的演出棒极了!诚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方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发挥出他们极大的学习潜能。然而看得多了,也不由得产生一些忧虑:1.是否所有的文章都适合这样的表演、辩论。2.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而学生如果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后果是很严重的,他们还能静得下心来读书,静得下心来品味、揣摩、感悟吗?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

二、课堂浮躁化   表演化

(一)表扬肯定满堂听。作为今天的学生,是很幸运的,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很有自己的想法。”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

积极的表扬与肯定的确对提高学生的自信能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指正与否定了。有时,对学生说“不”或许更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不比盲目的表扬更有价值吗?表扬鼓励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批评帮助同样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否定,没有甄别,没有结果,那么,这个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应当别认为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无处不用。在我们镇,凡是校级以上的公开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这似乎已成了一条定规。好像在课堂上没有丰富绚丽的色彩,没有悦耳动听的声音,就不是像样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了制作新奇漂亮的课件可谓是呕心沥血。在备课中,有些生字可以不会念,有些内涵可以理解不透,有些问题也可以把握不准。却唯独这课件是半点马虎不得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绝大部分都是课件内容的展示,教师只须在一旁微笑着点点鼠标就行了。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呢?音乐,美术的欣赏能力可能会提高些,历史,地理等各类知识可能会丰富些。如再去问问他们:对含蓄隽永的语言品味是否更深入了些?对血肉丰满的人物性格认识是否更丰富了些?我自己就曾经问过热闹兴奋中的学生,对这两个问题均是一脸的茫然。优秀的文学作品是需要用我们的心去研读,去品味,去咀嚼的。这绝非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所能替代的。

毋庸讳言,多媒体的运用的确对语文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让学生从课本这个平面的世界进入到声,色,形等多维立体的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享受,弥补了以往教师只能用语言来描绘情景的不足。但是,再好的东西,总也有它适用的地方。现在的多媒体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正是泛滥成灾。教师对之太过于迷信了,不论何种体裁的文章,不管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要手头有课件,统统都用上。如此越俎代庖,其教学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