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是《背影》的第二课时。在师生一起赏析、玩味了父亲爬月台过铁道的一系列动词之后,按预先的备课思路是品味父亲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我将这几句话展示在荧幕上: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父亲的每一句话都极其简短,并且似乎是带有命令式的。同学们思考并与同座交流了几分钟后,一位学生首先发言:
生1 “第一句是父亲在劝慰儿子,不要让家中的变故影响了儿子的心情。”
生2 “我觉得这其实也是父亲的自我宽慰,母亲离世,自己赋闲,连办丧事都需借钱,父亲的心情、处境真是糟糕到了极点,可一个下了岗丢了饭碗的人,谁去同情他,没有人,只能作自我宽慰。”
生3 “我注意到这句话的句末用了感叹号,这表明父亲说这话时语气是坚决的,虽然他此时处境艰难,心情悲凉,但在儿子面前,他是一个父亲,父亲在儿子面前怎能够哭哭啼啼,一筹莫展,他要以自己的坚决去影响儿子,我想这个感叹号传达给儿子的是莫大的信心。”
同学们显然被他的回答吸引住了,点头赞叹。细细回味他的话,确实在理,可是这个感叹号却是在我的备课设计中所忽视的。从前教了几轮,学生都是非常“乖”得按照我的设计思路展开课堂讨论和对话的,从未对这个“!”注意过。现在被这个小个子男生提出来,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事已至此,回避已不可能。就索性放开手来让他们谈去。“你真不错,一个细小的“!”都能发现了,而且还说得头头是道。”“慌乱”之中,我不忘赞赏。
“老师,还有,下面第二、四句也是感叹号!”见同伴得到表扬,下面的同学已纷纷嚷开了。在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细细的注视荧幕上的五句话以及后面加的不同的点号。是的,文中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本来就不多,就是这短短的五句话,朱自清先生却分别用了句号和感叹号。对于字字斟酌,行文风格极为严谨的一代散文大家,这其中自然有他的用意。说实话,这个,在我自己原来研读文本过程中真的还未注意过,今天,竟被学生发现了!!那就不妨趁着他们现在的这股子热劲,让他们继续下来对这些有意思的“!“。””好好品味、揣摩一番。
于是,接下来的课堂,有学生独自思索的,有三五一组展开热烈交流的,也有翻阅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我课前布置的任务,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广泛阅读该作者的一些经典作品)来寻找相似例子的。十分钟后,已经有学生举手
生4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是在我再三劝阻之后说的,这话至少向儿子表明了两种态度:一你无须再劝,二我送你去,我才放心。一个‘!’不容儿子再劝,再劝也枉然。”
生5 “不要紧,真的不要紧么,其时,父亲是有许多事情要做的,他到南京就是来谋事的,失了业,当务之急是赶紧找一份工作糊口养家,托茶房,本也可放心,可没有亲自去送总觉得不踏实,他也曾犹豫再三,可这一刻,他是下了决心了。”
生6 “在父亲心里面,儿子是大过一切的,工作可以慢慢找,但送儿子可是耽搁不得的,他此时注意已定,不再更改,‘!’也是对自己先前犹豫的一个坚定回答。”
真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在我从前的教学中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的感叹号,竟能让他们挖掘到这个程度。
生7 “老师,我还发现一个问题“‘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当面说的话用了‘!’,走了几步后才说的话却用了‘。’,按我的理解,当面讲,声音不必太大,而走了几步后,距离有些远了,声音应该大些,才能让儿子听到,可作者偏偏用反了。”
我一时无法解答。他的问题也同样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探究兴致,沉默片刻后
生8 “我觉得感叹号并不只是表明语调的轻重,它跟一句话的语义也有很大的关系。前句‘到那边来信!’父亲牵挂着儿子路途上的平安以及到北平后的学习、生活情况,急于了解,必须要儿子来信,只有亲眼读到儿子的来信,心里才能放心。”
生9 “是呀,这个感叹号是因为父亲不容我置辩的语气和急切的期待。话虽短,可一个‘!’,足以体现父亲当时的这种迫切。”
生10 “而后一句,父亲已走,与儿子分别,怅然不舍,想想自己,前路茫茫,找工作?谋生?一切未知,情绪低落,语气自然低沉,用‘!’不妥。”
……
下课铃声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响起。这是一堂完全出乎我预先安排的课,整堂课,我几乎成了一个旁观者,一个倾听者,除了几处简洁的引导和几个毫无准备的小问题,其余时间我深深沉浸在同学们的思考,回味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小小的“!”居然能引发他们如此的阅读兴致和探求欲望,让我汗颜,更让我欣喜!我乐于做这样一个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