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西方教育的推崇最初表现在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他说:‘泰两诸邦崛起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从刘、韩两人的论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孙中山教育思想之开放性与兼容性的特征和性质。
此外,关于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刘丽蓉在《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中较为详细地论述道:“孙中山广泛涉猎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历史、科学、文化等各种书籍;进上步加深了对西方文明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西方社会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认识与研究……孙中山学医期间,不仅专业成绩出色,还广泛涉猎西方国家的书籍。在《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对自己的求学经历回顾如下:‘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之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至于时局变迁之故,睦邻交际之宜,辄能洞其阃奥’。其教育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精髓并借鉴西方民主进步思想,在与时俱进中彰显时代特色。他的教育思想融贯中西,有所创新,并规划了国民教育新体系。”
由以上学者们之论述,我们可以基本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了孙中山教育思想的特点和性质之一——开放性。孙中山教育思想的这一特性,一方面为西方近代先进文明和教育因素的引进以及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创造了条件和契机,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教育思想的实用性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另一特征和性质就是实用性即经世致用而有利于民族复兴和为国家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实学教育。关于孙中山的教育实用实学思想,韩剑锋在《孙中山教育思想的道德意蕴》中写道:“孙中山强调教育救国是基于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孙中山认为教育不是要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远离社会现实的经典考证、解读和传诵之中,而是应该研究新思想、创造新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此,熊贤君、吴丹亦在其文作《孙中山教育思想简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亦相似的论述:“教育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四大要纲之一。他以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废除前清‘忠君’、‘尊孔’等教育宗旨,废止清末教科书,实行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因此,孙中山特别提出近代面临的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考试制度是刻不容缓的任国家振衰起微靠人才,人才成长靠教育,国家长盛久安繁荣富强的根本就在人才,说到底在教育。教育实人才所由出,国脉所由系。”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孙中山教育思想之实用性即经世致用性,而其实用性教育思想之集中体现又在于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的重视,正如林家友在其著作《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写道的那样:“振兴科学,首先要振兴教育。教育不发达,培养不出科学人才,不仅外国的科学技术学不成,振兴中华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孙中山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实用。他认为,学校为‘文明进化之源泉’……他说:办学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办学为‘富国之大经’……他认为中国的复兴在于人才的培养”,此言得证之。
孙中山实用性的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
结 语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教育思想以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为基础,兼以吸收西方民主教育中的积极成分,是民族性、开放性和实用性三重教育性质的统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发挥和产生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它一方面促使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新式教育的转变,使中国教育之风格焕然一新,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国民意识的觉醒,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