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财政补贴对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激励效果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1-31 

为探究财政补贴对我国集成电路企业研发支出的作用效果和企业治理结构的异质性对财政补贴效果的影响,文章以集成电路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在普通面板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使用财政补贴强度、股权集中度以及高管持股比例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面板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财政补贴对集成电路企业的研发投入具有激励效果,而且财政补贴强度存在最优激励区间。企业的治理结构也会显著影响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的股权集中度对有效发挥财政补贴的具有激励作用。

一、引言

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在行业、产品以及技术层面的特性决定了产业中的后发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先发者的追赶存在很大难度,再加上集成电路产业研发风险大、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更显得困难重重。然而,近年来西方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对技术转让和出口的限制,使得我国政府不得不提高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通过财政补贴等手段来激励集成电路产业的研发创新。

现有的文献中关于新兴产业中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存在三类观点:激励、挤出和非线性关系;企业的治理结构也会对企业研发活动产生影响。集成电路产业的特殊性也使得以新兴产业作为样本的研究结论不一定适用于集成电路产业。基于以上,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对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而言,财政补贴对其研发投入的作用表现为激励还是挤出?2)财政补贴发挥最大激励作用的适度区间是多少?3)企业治理结构的“异质性”对财政补贴的作用产生何种影响?

二、理论与假设

(一)财政补贴与研发投入

当前研究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财政补贴激励作用:(1)成本与风险的角度,财政补贴能够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2)信号理论的角度,财政补贴所释放的积极“信号”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融资等外部创新资源(夏清华等2020);(3)从制度理论角度,财政补贴的存在会对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制度压力,迫使企业增加自身的研发投入(Wu2011)

支持挤出效应的观点则认为:(1)财政补贴对创新要素需求的刺激,会导致要素价格上涨(David等2000);(2)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企业可能更加倾向于直接从市场购买技术或者利用补助从事寻租等其他活动,而不倾向于风险高、周期长的研发活动(郑世林和刘和旺2013) 

根据以上,提出本文假设H1

H1: 财政补贴水平存在最优区间,在此区间内,最能发挥财政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

(二) 治理结构与研发投入

1.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投入

股权的集中度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水平;股权过于分散时,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被代理人掌握,而相较于企业的股东,代理人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利益,不会投入大量的资源来进行风险高、周期长的研发活动;企业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可以加强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和提高对代理人的监督,减小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不一致而带来的不利影响(王春丽等2017)

但是,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带来第二类代理问题:大股东在决策时不会关注企业小股东的利益,对个人利益的考虑也会优先于企业长期利益(Morck等2005),这时,周期长、风险高的研发活动也不被控制性大股东所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