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为什么洒水车洒水时以及下雨之后会形成彩虹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2-10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洒水车洒水时以及下雨之后会形成彩虹为什么地球绕着太阳转而月球绕着地球转上百吨重的飞机为什么能够在空中翱翔这些情景中都包含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同时也蕴含着严谨的物理规律通过对这些现象能够迅速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使他们在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课堂过程中获取知识。又如在弹力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假如用力捶打墙面,会有什么感觉?”“在篮球场上运球时,在打乒乓球时,在打网球时,篮球、乒乓球、网球都会反弹,请问为什么?”通过思考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上述例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醒学生在解释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要注重证据意识等。

3.3实验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知识迁移与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在构建物理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很注重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如旧版必修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说一说”一栏,提到了传送带、轮胎等实践中为了增加摩擦力的例子[4];此外,新版人教版教材中第三章第二节“科学漫步”一栏中,提到了为了减少摩擦力,轮船使用流线型设计等[5];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需要将实验与现实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开展物理实验,促进学生的理解吸收能力,并且学会学以致用,体会到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物理学概念和物理学规律以及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对于学生建立起经验与知识之间的意义链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对物理规律建立深层次的理解。此外,通过在教学中实现演示实验或互动实验,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物理的动力,从而在实现物理知识和实践高度融合的同时,促使学生提升知识迁移以及技能转化的能力。

例如,在探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引入过程中或者演示实验之前,向学生演示汽车轮胎上的条纹,球鞋底部的各种花纹,促进学生思考,这些花纹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花纹被磨没了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导学生猜想:设计花纹是为了提升摩擦力;如果花纹消失,则防滑功能会大打折扣。然后不断向学生渗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而得出花纹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进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这一结论,并小车和木板等实验仪器进行具体的探究性实验。在该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确保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最直接简便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析、总结,从观察现实例子中构建模型,在分析模型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最后在总结归纳过程中进行质疑创新。

4结束语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重现物理规律的发现历程,避免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粗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感受和认知程度,在动态过程中构建物理观念,掌握物理规律。因此实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在实验中、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落实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6],这是物理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