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超乎人们的想象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2-1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超乎人们的想象,中国的对外交流合作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有力配合着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顺利实施。这一时期,对外开放不仅包括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对外开放。因此,国家注重外语教学,力在培养既深知中华文化,又能够努力吸收其他国家文化中的宝贵养分的新时代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能力担当联通中外的使者,在交流与碰撞中以跨文化视角在不同文化中自由切换,用更适合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即培养出新时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教育工作者就要注重,在日常外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外国文化知识,融入外国风俗习惯,更要重视母语文化的输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避免学生在外国文化的熏陶中出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觉。

1. 构建母语文化意识的意义

近代以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蕴含的英美文化亦处于强势地位,上至教育部门,下至各大高校和教师,都将英语教育视为蕴涵英美文化的正宗,以学习和吸收英美文化为全部目的,从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廖菲,2022)。人们吃洋餐,过洋节,听洋戏,聊起外国来侃侃而谈,但是却在表达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时出现文化失语现象,这一点在翻译工作者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当翻译工作者想用外语翻译一些中国文化时,他们会出现无法使用精确的语言进行表阐述的现象,或是因为译者对母语文化内涵认识不到位,难以将一些中文的内在涵义用其他语言表述出来,从而导致国外人员无法清晰明了地获知中国的文化,不利于对外交流。深入研究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以母语文化的构建为依托,从而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这有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2. 高校外语教学现状

外语教学历史上,以语法为基础运用母语翻译教授外语的语法翻译法是最为悠久、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也曾占有主导性地位(赵荣,2017)。然而,随着语言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人们认为传统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过于依赖母语,所以该方法受到了很多新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冲击,例如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等。但这些新的教学法基本都限制或排斥母语,教师在使用这些教法时需要尽可能多的使用目的语纠正发音、重复句型、讲解单词等,同时也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从母语思维中跳出,对目的语进行练习和模仿。这就导致了今天的外语教学课堂成了目的语的“天下”,而母语则无处可去。新潮教学法的使用创造了较好的目的语语言环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