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2-14 

由于其较强的对肠道黏膜的增值修复能力,以及其对于UC患者混乱免疫系统的调节与重建能力,都是其它传统疗法所不可替代的,在未来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干细胞治疗包括造血干细胞治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造血干细胞单纯用来治疗UC的研究比较少见,其通常用来治疗严重血液疾病合并炎症性肠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UC的治疗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如下机制有关:(1)造血干细胞植后随血液流动到受损的肠黏膜处,有可能滞留诱导分化为肠黏膜细胞29。(2)HSCs与肠道干细胞同为成体干细胞的不同种类,可能其为肠道干细胞提供受损后无法补充的细胞因子与维持微环境所必须的各项物质。(3)HSCs能够分化成为T细胞和B细胞的各种亚型,进而影响甚至重建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解决炎症细胞功能失调及免疫应答时间过长等引起UC的病因。间充质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是目前最广泛用于治疗UC的干细胞之一。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十分广泛,骨髓脂肪组织外周血脐带以及脐带血中都有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对UC的治疗作用体现在:(1)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受体内可向病变部位迁移并定植分化成肠黏膜上皮细胞;(2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肠道黏膜微环境的重建;(3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UC肠道的异常免疫反应,重建正常的免疫系统。KNYAZEV等30在轻症和重症UC患者中进行单纯标准化抗炎治疗和标准化抗炎治疗结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疗效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UC的急性发作阶段,间充质干细胞应用能够提高传统抗炎治疗的效果。

2.6益生菌治疗 近几年,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溃疡性结肠炎和肠腔细菌关系,相关究表明[31],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的发生、发展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直接关系,机体在正常状态下,肠道菌群是平衡状态,一旦受肠道损伤、感染、不良饮食等影响,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减少,有害细菌会大量繁殖,损伤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破坏机体免疫功能,进而诱发疾病。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处的一类活性微生物,其主要定植在机体胃肠道内,对机体健康有益,改善宿主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最常见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弥补了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在提升益生菌的基础上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减轻毒素对肠道黏膜的影响,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进而促进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32]Dinca等[33]利用干酪乳杆菌对轻度UC患者采用直肠给药的方式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结果显示直肠给药组患者的肠道乳杆菌数量上升而肠杆菌的数量下降,表明干酪乳杆菌改善了U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从而发挥缓解炎症的作用。据陈圆[34]研究表明,实施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有效率是 97.1%明显高于对照组82.8%,由此可知,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进一步提升临床效果。

2.7 外科手术治疗 UC的绝对手术指征包括大出血、穿孔、癌变及高度疑为癌变。相对手术指征包括:(1)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者宜更早行外科干预;(2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和/或药物不良反应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可考虑外科手术。UC的常规手术方式包括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全结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口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UC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吻合口漏、腹腔感染、肠梗阻、腹泻和吻合口狭窄;远期并发症主要包括储袋相关并发症(储袋炎、封套炎、储袋恶变)等。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多种优势,减少了手术创伤、镇痛药物的需求、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和术中可视化的改善35

3. 小结

随着人们对UC的治疗研究越来越多,治疗的着眼点得以针对免疫反应性损伤达到更高的治疗目标。现如今治疗UC药物的新型制剂层出不穷,使疾病的疗效和预后大大改观,如美沙拉嗪、布地奈德-MMXIFX和VDZ,以及益生菌药物及其联合美沙拉嗪等;另一方面腹腔镜下IPAA因手术具备良好的视野、较小的切口、更好的植物神经保护、更少的脏器粘连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取代开腹手术,成为目前UC的主流手术方式。这些都给UC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有些新型治疗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造血干细胞治疗UC涉及到骨髓以及配型问题,产生的并发症,包括移植失败,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肝静脉闭塞,肠道溃疡加重等问题;2020亚太共识指出目前尚缺乏足够的维得利珠单抗在急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研究数据,特别是在亚洲地区[36];腹腔镜下IPAA医疗条件较高,还无法普及至每个医院。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大型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有待探索出一套具有普适性且能个体化灵活调整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