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平原是华北地区主要农业区,地下水是海河流域最为主要的供水水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污染和超采等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1]。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以及
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2]。在地下水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同时,作为地下水污染源之一的农业面源的来源、组成结构、
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和了解,对海河平原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策略的制定极其重要。
当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专门对海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影响进行研究。2004年海河流域第二次水资源评价[3]首次涉及面源污染调查,朱梅[4]从种植业、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三个方面估算了海河流域年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确定了农业非点源污染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区。邱斌[5]采用污染排放系数法估算了2008 年海河流域农村生活源、畜禽分散养殖、农田化肥流失3个主要农村非点源COD、NH3-N、TN 和TP4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对其排放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吴敬学[6]等采用“三维”系数估算法细化了海河流域2007年前后农业面源产生、流失和入河各阶段负荷计算。但是,这些研究没有区分山区与平原区,山区的面源污染多数还是通过河流汇入平原区,间接影响平原区的地下水环境,而平原区的面源污染源则直接对区域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对平原区的面源污染源的研究与治理才更为关键。
本研究以海河平原范围内的农业面源为研究对象,采用输出系数法[7-9]系统收集区域内各县(区)农村人口、农业种植结构、农作物产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家禽牲畜养殖情况等资料,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估算,应用“GIS”技术对区内面源污染负荷量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价分析[10],明晰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