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有趣味的人:他爱好美食,讲究食物的色泽、烹饪和刀工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2-23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有趣味的人:他爱好美食,讲究食物的色泽、烹饪和刀工;讲究服饰的色彩搭配、穿着的场合与季节;他尤其热爱音乐,听见优美的韶乐,能三月不知肉味。学习鼓琴,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弹奏技巧,还要领会音乐背后的精神,最后将它们演变为自己的具体人格。在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里描写了一位个近人情、有趣味的孔子,“孔子过的日子里那充实的快乐,完全是合乎人性,合乎仁德感情,完全充满艺术的高雅。”徐复观亦发现了孔子身上所具有的艺术精神,认为 “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最明显而又最伟大地艺术精神的发现者。”从文艺与趣味方面理解孔子,是对孔子现代价值的重要发掘。自孔子始,培养趣味成为君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君子的趣味与精神追求

陆绍衍在《醉古堂剑扫》中写道:“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杖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鼎彝令人古”。作者将这些文人雅趣与人的性格气质联系在了一起,二者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自然山川、人文造化赋予了我们一个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君子雅趣使人从熙熙攘攘的俗世中挣脱出来,对周边的物保持着一种无利害的审美观照关系,则人沾染了物浑然天成的真气,物亦因人而富有了灵动的生气。君子的种种趣味汇聚在一起构成一个符号群,解码这个符号,会帮我们找到君子在道义责任之外另一个妙趣横生、气象万千的精神世界。

君子追求趣味与道德的融合统一。音乐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我国很早就有重视音乐教化作用的传统。音乐被孔子提到与“礼”同等重要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乐”从内在陶熔陶冶,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是君子人格养成的重要步骤。孔子还将“尽善尽美”作为好的音乐的标准,追求音乐仁与美的统一。这是因为音乐与仁在的本质上有相通之处:音乐追求 “和”的境界,可以熔不同乐器、声、乐、舞等不同形式于一炉,使各种异质的东西达到和谐统一。而“仁”亦需要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所谓“仁者必和”。艺术与道德在最高境界中自然和谐地融合统一,好的音乐能够道德充实了艺术的内容,同时艺术也助长了道德的力量。

如果君子对音乐的喜好体现了对崇高道德的追求、是仁与乐的统一;那么以绘画为代表的一类趣味,则体现了君子追求精神自由、思想独立的诉求。山水画是国画中最高成就的代表,画中可游可居的山水成为君子精神上超越世俗的寄托所在。郭熙在《山水训》中这样解释君子为何钟情山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天然造化、涵容丰富的山水,暗合了君子追求精神自由的内在需求。君子在山水中安顿生命,摆脱私欲和功名的束缚,生存得更为愉悦。中国道家的思想最终都落实在现实人生上,老子、庄子努力地在无常世界中找到不变的“常”,摒除外界对生命的压迫,实现生命的自在与圆满。道家体道的过程其实是追寻艺术地人生的过程,是中国纯艺术精神的体现,这些都在山水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君子趣味中还体现着自先秦以来形成的理性精神。古人的艺术情感受到理性的节制,追求艺术的伦理性、社会性效果,有别于西方将艺术作为与神沟通的桥梁,或表达某种哲思的载体。以中国园林为例,古人把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延续到庭院建筑中,他们模仿山水景色把秀美的山川湖泽微缩进庭院之中。水石的存在使得庭院在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有“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绮丽效果。和在绘画中山水呈现出的可居可游的审美价值相似,中国园林也同样体现了理性精神。主体在纵深宽阔的空间中游历,在时间缓缓的流逝中,领略园林建筑中表现的实用的、理智的、文化的因素,主体感受到的是视野的开阔、身体的安适、情感的放松和对自己对环境的主宰。中国园林建筑是增添生活愉悦感的场所,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与满足,而不似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那样表现非超越人间的信仰或理性的迷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