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 53-1068/N 国际标准刊号:1005-1376
主管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缺乏深度融合
--
作者:admin   更新时间:2023-03-07 

李任(2022)指出,文旅融合是一个动态化的实践过程,我国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在理念、行动和结果方面存在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强、效果不佳的问题[5]。这也是现阶段辽宁冰雪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政策设计上,辽宁省围绕冰雪旅游、冰雪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等方面出台了相关规划、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但是有关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专项指导性政策文件较少。在融合行动层面,产业融合带来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但在管理机制上并未形成有效融合。尽管《辽宁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产业发展的责任单位,但是各行政单位和管理部门就具体产品、项目、市场发展等方面如何开展合作并没有进行清晰的角色定位。融合结果上,辽宁冰雪旅游与文化产业链延展性不够,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缺少丰富的消费业态作为支撑。例如,有些地区冰雪旅游仅仅停留在景区、宾馆和饭店等基础设施配置上,缺少集“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文化等多种要素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条。

 

2 辽宁省特色文化资源挖掘

2.1 满清历史文化

辽宁省是满清皇朝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满清文化历史底蕴。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冰雪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清朝统治者出于军事、民俗、宗教等方面的考虑,把“冰嬉”列为“国技”。在此背景下,辽宁省满族民间冰雪运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滑冰、雪地走、雪爬犁等冰雪运动形式,冰雪运动的观赏价值性也促使各种冰雪节庆及相应的演出和体验活动出现。此外,辽宁省境内留有沈阳故宫(清朝初期的皇宫)及诸多满清皇家遗址,如东陵(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北陵(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永陵(满清皇帝的祖陵,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等,满清皇朝遗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彰显出浓郁的满族特色与皇家魅力。后冬奥时代,辽宁省的冰雪旅游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充分挖掘满清文化资源,促进辽宁冰雪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辽宁冰雪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

2.2 地域民俗文化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了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人口居多,各民族特色鲜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以民族风俗为例,有满族的特色美食、萨满“腰铃”舞,秧歌表演;蒙古族的蒙古包、全羊席、马拉雪橇、查玛舞、蒙古族婚俗仪式;朝鲜族的民间舞蹈、乐器、秋千、跳板等节庆民俗。以民间工艺为例,有辽南皮影、辽西刺绣、朝阳剪纸、民间绘画、铁岭二人转和小品、海城大鼓高跷等多元的民族聚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活动以及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将民俗文化融入冰雪旅游产业,不仅增加了冰雪旅游的体验性和乐趣,还能极大地增强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宣扬。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发展辽宁省的冰雪旅游,必须发掘其独特的民俗特点,辽宁省特色民俗文化既是辽宁省冰雪旅游业独特的文化资源,又是辽宁省推广冰雪旅游的独特名片,是辽宁省冰雪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3 红色文化

辽宁省拥有类型多样、社会影响力大、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辽宁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显示,全省共有含红色旅游资源的A级旅游景区34家,其中4A级景区12家,3A级及以下景区22家,具有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等六大特色主题,红色印记囊括党的革命战争、建设创业和改革开放三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辽宁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已成为国家和省级重点发展领域,是文化与旅游的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从旅游参与主体年龄结构上看,年轻群体参与冰雪旅游和红色旅游比例逐渐提升。《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全国冰雪旅游消费者中学生客群占比达14.8%。《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80、90后80%,00后、90后在整体红色之旅人群中占比51%以上。由此可见,年轻群体是冰雪旅游和红色旅游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力量,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他们,在体验冰雪带给他们乐趣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能激发冰雪旅游热情,又能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实现冰雪旅游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