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营造良好环境、加大支持力度,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40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各地出台270多项相关举措。今年年初,《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印发,提出了两个方面1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稳增长、稳预期。“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广大中小企业迎难而上,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
日前发布的《2022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显示,各地积极推动落实各项政策举措,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各项困难。
“我们通过企业座谈会及问卷调查,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发展意愿,逐项分析相关助企纾困政策的知晓落实情况及企业满意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单立坡介绍,助企纾困政策宣传普及和落地实施效果较好,约八成企业表示知道有关政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缓缴、住房公积金和医保费缓缴等政策涉及面最广,近五成企业获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免、地方“六税两费”减免、增值税留抵退税等税收政策含金量较高,近七成的企业已经获益;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满意度较高,已享受政策的企业中约七成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
单立坡告诉记者,调研中发现今年一些政策为企业降低了运营成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融资问题。企业普遍希望能够保持政策延续性,为企业创造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
“我们经常说政策千万条、落实第一条。工信部将压实各方面责任,力争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切实让中小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徐晓兰说。
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政策研究处处长宋烜懿看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过程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存在机会不对等现象。例如,在某项招投标中,即便双方产品质量相近,采购方也更青睐大企业。
为解决这一困境,宋烜懿告诉记者,财政部于2021年印发《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办法》,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于近期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将政府采购工程面向中小企业的预留份额阶段性提高至40%以上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
各地也积极出台细则,深圳市深化政府制度改革,通过推进电子化招投标、规范保证金管理等,确保中小微企业公平享受政策红利。“还有的地方要求一定金额以下订单尽量交给中小企业做,并给予适当优惠。但政府采购行为仍要符合市场规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订单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宋烜懿认为,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应寻找外部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协作,既能节约研发成本,又能在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多地经验值得借鉴:重庆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需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构建“总院+分院”“母基金+子基金”的中小企业育成体系;合肥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影响中小企业创新另一关键因素便是人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中小企业反映引进高端人才难,留住更难。个中原因较为复杂,人才落户、子女教育、薪酬、职业前景等导致人才难以流入中小企业。”宋烜懿建议,各地政府应加强引导,积极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人才瓶颈。例如,杭州市出台“人才生态37条”,围绕高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计划;南宁市建立全国首个“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实现流程自转人才“一次不用跑”;天津市深化民营企业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针对上市培育重点企业推出“科创企业评职称”专项服务,有效提升企业创新实力。